[实用新型]磁共振成像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85943.9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5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3/385 | 分类号: | G01R33/3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15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共振 成像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磁共振成像设备。
【技术背景】
在磁共振成像设备中,需要将用于空间编码的梯度线圈安装并固定在超导磁体孔径中。其中的一种固定方式为密封气袋固定,如美国专利公告第US6107799A号所揭示的一种将梯度线圈固定在超导磁体内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其包括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及气袋,所述超导磁体具有第一内表面,所述梯度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面对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至少一个将所述梯度线圈固定在所述超导磁体内的气袋。在气袋长期使用后,由于气体泄漏从而导致气压降低,进而影像梯度线圈的固定效果。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以克服上述磁共振成像设备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冷却超导磁体的冷却气体对气袋进行充气、以将梯度线圈固定在超导磁体内的磁共振成像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成像设备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磁共振成像设备,其包括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包围所述超导磁体的外壳、气体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外壳上的超导磁体冷头、连通所述超导磁体冷头与所述气体压缩机的第一气管及第二气管;所述超导磁体具有第一内表面,所述梯度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面对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至少一个带有充气管、设在所述梯度线圈与超导磁体之间的气袋,所述磁共振成像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充气管上第一阀门、可测量所述气袋内气压的第一气压检测装置及根据所测得的气袋内气压可控制第一阀门开启或关闭的控制电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气管上还设有气体加热装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及所述控制电路为一体式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气管包括设于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及所述控制电路一侧的第一充气管及设于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及所述控制电路另一侧的第二充气管,所述第一阀门设于第一充气管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充气管与所述第一气管、第二气管或者气体压缩机相连。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第二阀门及第二气压检测装置,所述第二阀门及第二气压检测装置为一体式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袋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阻尼层及位于其下方的第二阻尼层。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内还设有与所述气袋相对的粘弹性减震垫。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一气压检测装置为一体式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压检测装置为电子装置或机械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成像设备通过冷却超导磁体的冷却气体对气袋进行充气、以将梯度线圈固定在超导磁体内,如此设置,在系统定期保养中,不需要维修工程师进行手工补气;同时,由于设有气压感应装置,在气袋内的气压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自动补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部分主视图。
图2是图1沿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部分零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磁共振成像设备200,其包括磁共振成像设备100,所述磁共振成像设备100包括超导磁体20、设于超导磁体20内的梯度线圈40及设于超导磁体20与梯度线圈40之间将梯度线圈40固定于超导磁体20内的气袋30、第一阻尼层31、第二阻尼层32及粘弹性减震垫50。所述磁共振成像设备100设有对称轴102,其还设有圆柱形的成像区101。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超导磁体20具有第一内表面22,梯度线圈40具有与第一内表面22相面对的第一外表面41,第一内表面22与第一外表面41之间形成一个间隙60。该间隙60内设有5个带有充气管的、将梯度线圈40固定在超导磁体20内的气袋30。该5个气袋30以对称轴102为中心对称设置,且设于梯度线圈40的上方。在梯度线圈40的下方设有3个以对称轴102为中心对称设置的粘弹性减震垫50(50a,50b,50c)。在每个气袋30与超导磁体20之间设有第一阻尼层31,在每个气袋30与梯度线圈40之间设有第二阻尼层32,如此减少气袋30在间隙60内的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59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障联锁式车辆通道型辐射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大功率纯阻性负载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