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自体血液回收的吸引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85138.6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2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黄静秀;蔡宏伟;陈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A61M1/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血液 回收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用于自体血液回收的吸引头,适用于外科手术期间自体血液回收。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次性血液回收管道为双腔管,该管道由两部分组成,细管部分粘附在粗管上。细管为滴药管,其始端与抗凝药袋连接,其末端是抗凝剂出口。粗管为供血管,其末端与储血器连接,其始端与细管末端有一共同开口,此开口与吸引头相连。负压抽吸时,术野血必须经过吸引头,再进入双腔管的开口,始与抗凝剂混合并进入供血管。这种设计的缺点在于术野血不能与抗凝剂即时混合,容易在吸引头内就发生凝血产生血块;另外,负压抽吸时容易将空气与术野血混合吸入,空气在管道中对红细胞产生直接的物理性破坏,导致红细胞变形甚至溶血,从而降低红细胞回收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少空气的混合吸入、能够避免术野血在吸引头中凝血,有效减轻空气对红细胞的物理性破坏,有效保护红细胞的一种用于自体血液回收的吸引头。
一种用于自体血液回收的吸引头,包括吸引头和滴药管,所述吸引头的外壁上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滴药管,所述滴药管的出口与所述吸引头的吸液口处于同一平面。
多根所述滴药管在所述吸引头的外壁上均匀排布,多根所述滴药管的末端汇合并且与抗凝药袋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在传统吸引头上设计一个或多个滴药管,使得滴药管与吸引头吸液口于同一平面。当负压抽吸时,抗凝剂从滴药管流出,并很快与术野血共同被吸引头吸入,混合后进入供血管。这样一来,术野血在被抽吸的即刻便于抗凝剂相混合,可以避免术野血在吸引管内发生凝血。另外,抗凝剂在吸引头开口处形成液面,能够有效减少甚至避免空气的吸入,减轻空气对红细胞的破坏,提高回收红细胞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装置实现了术野血与抗凝剂的即时混合,并且减少空气的混合吸入,能够避免术野血在吸引头中凝血,有效减轻空气对红细胞的物理性破坏,最终有效保护红细胞,提高红细胞的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滴药管设置在所述吸引头上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滴药管设置在所述吸引头上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滴药管设置在所述吸引头上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1至2中,1、吸引头,2、滴药管,3、抗凝药袋,4、供血管,5、储血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所述吸引头1附着有一个或多个滴药管2,滴药管2与吸引头1为一体成型,滴药管2的出口与吸引头1吸液口于同一平面,一个或多个滴药管2的末端汇合后与抗凝药袋3连接。吸引头1末端连接于供血管4,供血管4末端连至储血罐5。抗凝剂速度根据临床上具体情况调节。外界提供负压后,吸引头1在术野中抽吸,与此同时抗凝剂从滴药管2流出并很快被吸引头1吸进。术野血和抗凝剂混合后进入供血管4。最后进入储血罐5。
图2为在不同结构下,图1A-A面的剖视图,如图2a所示,吸引头1带有一个滴药管2;如图2b所述吸引头1带有四个滴药管2;如图2c吸引头1带有八个滴药管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851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用灭火器架
- 下一篇:用于热循环仪的低热容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