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驱动型入耳式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6077.7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9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尚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尚国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入耳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结构,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双驱动型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入耳式耳机,由于对空间结构的要求高,不能采用较大体积的零部件,由此导致入耳式耳机的内部结构较为简单,入耳式耳机能提供的音频十分有限,不能兼顾各个频段的音频信号,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耳机的使用效果。
因此,有必要开发出新型的入耳式耳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驱动型入耳式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双驱动型入耳式耳机,包括环状联接件,及与环状联接件联接的后壳和前壳,所述前壳内设有后动圈换能器和前动圈换能器,所述的前壳设有用于容置后动圈换能器和前动圈换能器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的前端设有出音口;所述的出音口有声学摩擦件;所述的后动圈换能器设于环形腔的后端,所述的前动圈换能器通过设有的悬挂件固定于环形腔的中段;所述的悬挂件设有若干个通音孔或通音槽。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后壳设有后内腔,所述的后内腔构成后动圈换能器的共振内腔。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后动圈换能器与前动圈换能器之间构成第一声音通道。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前动圈换能器与出音口之间构成第二声音通道。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环形腔的前端设有紧固件,所述的声学摩擦件设于紧固件的前端;所述前壳的前端外部设有胶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前壳为回转体结构,其前端的尺寸小于后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前壳的环形腔内设有二个动圈换能器,可以通过分频电路将不同的频段的音频信号分别输送至二个动圈换能器,在制作时可以对二个动圈换能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使之适应不同频段信号的播放,比如一个动圈换能器输出中低频信号,另外一个动圈换能器输出高中频信号;从而可以输出不同的音效;改善使用者听到的音质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驱动型入耳式耳机具体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前壳及其内部的立体图。
附图说明
10 环状联接件 20 后壳
21 后内腔 30 前壳
31 环形腔 40 后动圈换能器
50 前动圈换能器 51 悬挂件
511 通音槽 70 胶套
80 紧固件 90 出音口
91 声学摩擦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如图1到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双驱动型入耳式耳机,包括环状联接件10,及与环状联接件10联接的后壳20和前壳30,前壳30内设有后动圈换能器40和前动圈换能器50,前壳30设有用于容置后动圈换能器40和前动圈换能器50的环形腔31;环形腔31的前端设有出音口90;出音口90有声学摩擦件91;后动圈换能器40设于环形腔31的后端,前动圈换能器50通过设有的悬挂件51固定于环形腔31的中段;悬挂件51设有若干个通音槽511(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多个通音孔的结构)。后壳20设有后内腔21,后内腔21构成后动圈换能器40的共振内腔。后动圈换能器40与前动圈换能器50之间构成第一声音通道。前动圈换能器50与出音口90之间构成第二声音通道。环形腔31的前端设有紧固件80(通过螺纹固定联接,可以起到固定胶套80的作用,也用来固定声学摩擦件91),声学摩擦件91设于紧固件80的前端;前壳30的前端外部设有用于方便耳机固定在耳朵内的胶套70。前壳30为回转体结构,其前端的尺寸小于后端,其目的是为了耳机前端的小型化,方便塞入使用者的耳朵内。其中,环状联接件10还联接有音频信号线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尚国,未经张尚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60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