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破裂管的快速密封接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56484.1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8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秦恒;杜继涛;杨梅;李厚佳;张利华;杨克;游冰雪;李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37/12 | 分类号: | F16L3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兵 |
地址: | 20033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破裂 快速 密封 接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裂管的快速密封接头装置,属于管道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高压、具有腐蚀性的流体长期流经金属薄壁管时,常常会发生管壁破裂或渗漏等现象,一般采用关闭流体输送阀,停止整个局部输送作业,来实现对管道的修复。修复策略有以下几种:(1)将金属薄壁管和管接头全部拆除,安装新的管道,这往往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并导致整个作业长时间停止;(2)将薄壁金属输送管的破裂接口对齐后,采用焊接的方式或采用压槽的方法连接,但这也需要停止作业,花费时间长,而且薄壁管易变性,焊接困难;(3)采用软管连接,其方便但密封性和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输送管道破裂后,采取的修复方法,有的时间太长,造成停产损失大;有的会造成管道变形,焊接困难;有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太差,均有很大的缺陷。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金属薄壁管破裂快速修复接头来解决这些不足,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破裂管的快速密封接头装置,包括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的破裂部分被割除,分为两段,根据输送方向分为前输送管道1,后输送管道7;所述快速密封接头装置包括一对旋钮2,所述旋钮2呈一端开口、另一端开 设与所述输送管道外径对应的通孔的筒体状,所述一对旋钮2开口端相对,分别套在所述前、后输送管道1,7上,所述旋钮设有内螺纹;还包括一对圆环6,所述一对圆环6的内环径与所述输送管道的外径对应,分别套在前、后输送管道1、7的外侧,且位于所述旋钮2的内侧;还包括一对锥形密封圈3,所述一对锥形密封圈3紧贴所述圆环6,分别套设在所述前、后输送管道1、7的外侧,且位于所述旋钮2的内侧;还包括一对锥形环5,所述一对锥形环5紧贴所述锥形密封圈3,分别套在所述前、后输送管道1、7的外侧,且位于所述旋钮2的内侧;还包括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所述连接管4旋转拧入所述前、后输送管道1、7与所述旋钮2的缝隙内,其端面挤压锥形环5,所述锥形密封圈3胀开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4内侧设有圆环凹槽,所述圆环凹槽内设有弹簧圈8,所述弹簧圈8与所述后输送管道7的端面贴紧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4外侧设有工艺盲孔,所述工艺盲孔与外部插销连接,形成旋转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密封圈3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旋钮2与所述输送管道之间留有0.5mm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圆环2、锥形密封圈3、锥形环5分别于所述输送管道之间留有0.1-0.2mm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旋钮2外侧设有防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圆环2、锥形环5为金属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道是腐蚀性液体的输液管道,所述输送管道的壁厚为1-5mm。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提供一种金属薄壁管破裂快速修复接头,该修复接头可以再不停止作业的前提下,实现对破裂或渗漏的金属薄壁管的快速修复,修复现场安装施工方便,仅需要4-6分钟;密封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密封圈带有锥度,通过对旋钮2的旋紧,使得锥形密封圈胀开,实现密封,防漏效果好,寿命长;零件连接依靠螺纹实现,操作方便、快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不停止作业的前提下,实现对破裂或渗漏的金属薄壁管的快速修复;
(2)修复现场安装施工方便,省时省力,仅需要4-6分钟;
(3)整个施工不会引起薄壁管的变形。
(4)连接管紧固通过螺纹实现,安装操作方便。
(5)密封圈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并带有锥度,密封效果好,寿命长,密封圈的密封通过环锥面施加面力和圆形环施加的线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密封和防漏效果好。
(6)采用了弹簧圈8,设置于后输送管道的端面上,有效防止输送液体从脱离前输送管道1后对后输送管道端面形成冲击,从而流进后输送管道7和连接管4的缝隙内,实现了防漏双层保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破裂管的快速密封接头装置的轴剖面的剖视图。
其中1、前输送管道,2、旋钮,3、追形密封圈,4、连接管,5、锥形环,6、圆环,7、后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564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载物架
- 下一篇:Cu-Cr-Si三元材料用作电池负极材料的用途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