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包容气缸套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7317.0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4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何韶;郭浩研;李维明;陈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肇庆动力技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0/04 | 分类号: | F16J10/04;F02F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26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容 气缸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所用气缸体中的气缸套,特别是一种铝包容气缸套。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中所用的气缸体,通常是由气缸套及其外铝套构成,通过气缸套内燃烧室的燃料爆炸带动活塞上下滑动而产生动力。因此,气缸套的内表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耐磨性,而其外表面且需要具有好的咬合力,以与外铝套牢固结合在一起,避免外铝套脱离。
对现有铝包容铸造气缸套进行专利查新,主要的专利文献包括:
[专利文献1]专利号为CN02279789.0的中国专利
[专利文献2]专利号为CN201010248314.5的中国专利
[专利文献3]专利号为CN200680032466.3的中国专利
(a)【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在外周面上具有无数凸起或凹坑的气缸套。
(b)【专利文献2】提出一种在外表面热喷涂有铝硅粉层的气缸套。
(c)【专利文献3】提出一种具有多个突起部的外周向表面的气缸套。
气缸体的材料必须与气缸套表面具有充分的接触咬合力,以得到良好的热传导性,从而获得发动机的冷却性能;同时可以减少气缸体中孔的变形。
所以,希望获得具有改善的咬合力和接合强度的气缸套。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的气缸套具有下列缺陷。
(a)【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缸套中,可以在外周面上形成凸起或为锥形或尖钉形或凸形或球形或圆形或射环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形状的不规则,用于缸套材料的熔融较难理想地填充到各涂料中的不同形状部位,从而难以获得较理想的凸刺,这降低了缸套材料和气缸套之间的咬合力。
(b)【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气缸套,是新型喷涂气缸套,包括气缸套本体,气缸套本体外表面热喷涂有铝硅粉层,该热喷涂层能有效减少气缸套与缸体间的孔隙缺陷,显著提高气缸套与机体的结合强度。但存在工艺难以控制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
(c)【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气缸套中,该气缸套包括具有多个突起部的外周向表面。每个突起部具有收缩的形状。但由于收缩部位不能准确定义,实践声明,其并不能获得较好的咬合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包容气缸套,从而有效地提高气缸套与铝合金气缸体的咬合力。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气缸套,其外表面具有凸刺形颗粒,该凸刺形颗粒具有向内收缩的部分且为Ω形。
上述凸刺形颗粒的高度为0.3~1.1mm。
上述凸刺形颗粒的最大外径为0.3~2.5mm。
上述凸刺形颗粒在气缸套外表面分布的密集度为每平方厘米15~65个。
上述凸刺形颗粒在高度为0.2mm时的等高线包围的各区域的面积比为15%~50%。
上述凸刺形颗粒在高度为0.4mm时的等高线包围的各区域的面积比为5%~35%。
上述凸刺形颗粒在高度为0.4mm时的等高线包围的各区域的面积为0.07~5.0mm2。
上述气缸套外表面上每平方厘米内只出现1组相连的凸刺形颗粒,且每组相连颗粒的个数为2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气缸套的外周表面上具有Ω状凸刺形颗粒,由于凸刺形颗粒为Ω状,表面形状为弧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且具有凹陷部,可供外铝套填充后而提高其径向承受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气缸套及其外铝套之间的咬合力,防止气缸套脱离气缸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缸套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4种Ω状凸刺形颗粒的结构图;
图3是制备气缸套的钢模放置在旋转装置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4(a)是陶瓷软膏中活性剂微爆形成气泡的状态图;
图4(b)是陶瓷软膏由如图4(a)所示气泡继续微爆形成凹型空槽;
图4(c)是陶瓷软膏由如图4(a)所示气泡继续微爆形成Ω型空槽;
图5是制备本发明气缸套方法的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气缸套1的外表面密集分布着Ω状凸刺形颗粒2,该凸刺形颗粒具有向内收缩的部分,即具有供外铝套嵌入以提高凸刺形颗粒承受能力的凹陷部分。因此,有效地提高气缸套与铝合金气缸体中的外铝套的咬合力。
气缸套外表面上每平方厘米内只出现1组相连的凸刺形颗粒,且每组相连颗粒的个数为2颗。Ω状凸刺形颗粒2具有以下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肇庆动力技研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肇庆动力技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7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干燥蒸汽两效换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瓷瓶/瓷套声振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