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0650.2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5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苏怀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怀彬 |
主分类号: | H01H50/58 | 分类号: | H01H50/5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256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可用于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还可实现远距离操纵和生产自动化,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大都如中国专利ZL200820103350.0的图1中显示的那样,这种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中的动触头设在两个静触头之间,且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四点共线;受磁路系统中电磁线圈功耗限制,两静触点间的间隙距离不能太大,因而动静触头间产生的电弧总是会被两个静触头阻挡难以及时“逃离”动静触点区域进而对动静触点造成较大影响,即易将动静触点烧损,从而致使电磁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且能够通过避免动静触点烧损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电磁继电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构成壳体的底座和罩盖、接触系统、磁路系统、控制回路接线端子、主回路接线端子、支架以及复位拉簧;
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所述动触头机构包括衔铁、设有动触点的接触板和连接衔铁与接触板的簧片;所述接触板电连接电磁继电器的主回路接线端子;所述动触点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板上端的第一动触点和设置在所述接触板下端的第二动触点;所述静触头机构包括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所述第一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一动触点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正下方;
所述磁路系统中的电磁线圈与所述控制回路接线端子连接;所述衔铁设于磁路系统的上方且其远离接触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的顶端形成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挂板,所述复位拉簧的底端与所述挂板连接,其顶端与接触板连接;
所述接触板远离所述衔铁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所述第一支承板区与第二支承板区之间设有第一缝隙;
所述第一动触点设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上,所述第二动触点设于第二支承板区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簧片远离所述衔铁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区和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区;
所述第一连接片区和第二连接片区之间设有第二缝隙;
所述第一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一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缝隙由连通设置的矩形区和圆形区构成;所述圆形区设于靠近衔铁一端,且其宽度大于所述矩形区的宽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簧片的中部有折弯;从侧面看,该簧片的基本形状为Z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呈正方体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罩盖为透明罩盖。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中,通过将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设置在接触板的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上,并在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之间设置第一缝隙,上述结构中即将第一静触点与第二静触点错位设置,也相当于延长了两静触点间的距离,这样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弧就不会被两个静触头阻挡故电弧能够及时“逃离”动静触点区域因此也就不会对动静触点造成影响,即不会烧损动静触点,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同时,较之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继电器,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也更加紧凑、合理。
(2)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簧片远离所述衔铁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区和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区;所述第一连接片区和第二连接片区之间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一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一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保证了接触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磁继电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动触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处于爆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怀彬,未经苏怀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06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