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运床气化与热电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7201.2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2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鹏;王宁波;段文杰;李偑玉;王明峰;黄传峰;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碳氢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0J3/56 | 分类号: | C10J3/56;C10J3/84;C10J3/86;C10J3/72;F23K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7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运 气化 热电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煤加工转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输运床气化与热电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煤的气化技术主要分为固定床(如UGI炉、Lurgi炉等)、流化床(如HTW炉、U-gas炉等)和气流床(如K-T炉、Texaco炉、Shell炉等)三类。
固定床气化炉一般以块煤为原料,筛分范围为6~50㎜,煤与气化剂在炉内进行逆向流动,固相原料由气化炉上部加入,气化剂自气化炉底部鼓入。
流化床的原料煤粒度一般小于10㎜,原料煤在自下而上的气化剂的作用下保持着连续不断和无秩序地沸腾和悬浮状态运动,迅速进行混合与热交换,整个床层温度均一,产生的煤气和灰渣在接近炉温下导出。流化床气化炉其床层温度低于煤的变形温度,因此在低温度的限制下,流化床气化炉适用于高反应活性的煤,在这种情况下,煤中的碳不能完全的转化,在粗渣和细灰中残留有大量的碳。在某种情况下,细灰中含碳量可高达60%。此外,飞灰的粒径主要集中在5~15微米范围内,如果不妥善处理将可能导致火灾或粉尘污染。
输运床气化工艺从技术分类上也属于流化床气化技术,因此有流化床气化炉的固有特性。一是该炉型适用于高反应活性的煤;二是原料在床层中循环,固体颗粒范围要求0.1~0.5毫米;三是当气化高变质煤时,产生更多的细灰。相当数量的粉尘由高温煤气带出,并经后续除尘装置捕集下来另行处理,由于此粉尘粒度更细,不易于环保处理,污染严重。另外,由于粉尘含 有较高的碳含量,无法高效利用,从而造成输运床气化装置整体碳转化率较低,装置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控制方便,可实现含碳粉尘的环保、高效再利用,大大提高碳转化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的输运床气化与热电一体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粉料输送单元、锅炉、供热单元、发电单元以及减压排灰器;
所述的粉料输送单元包括与原料粉煤相连通的输运床气化炉,输运床气化炉的气体出口经一级旋风除尘器、二级旋风除尘器、废热回收系统与带有煤气出口的深度除尘器相连通,所述的输运床气化炉、一级旋风除尘器、二级旋风除尘器及深度除尘器下端的出料口分别与渣罐、灰罐、细粉罐的入料口相连通,渣罐、灰罐、细粉罐的出料口分别与储罐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的粉料输送单元还包括与载气相连通的气力输送系统,气力输送系统的第一出口与机械输送系统相连,气力输送系统的第二出口分别与储罐及锅炉相连通,且储罐的出口还通过管路与机械输送系统的入口相连通,机械输送系统的出口与锅炉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的减压排灰器进口与深度除尘器的出口相连,减压排灰器的出口分别与气力输送系统的出口及锅炉的进口相连通;
所述的锅炉的蒸汽出口通过管路分别与供热单元和发电单元相连。
所述的气力输送系统的第三出口通过管路与锅炉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的输送载气为氮气、二氧化碳、煤气或其他惰性气体。
所述的机械输送系统为粉料泵、星形给料器、螺旋给料机或其他螺旋给料设备。
所述的锅炉为煤粉锅炉或循环流化床锅炉。
所述的减压排灰器的进口还分别与渣罐、灰罐、细粉罐的出料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现有除尘技术的基础上,设置了减压除尘器,实现了装置对极细粉尘的高效脱除。同时,对装置外排的含碳渣、灰及细粉在密封条件下通过气力输送及机械输送系统输送至热电系统,实现了含碳粉尘的环保、高效再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碳转化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中:1、原料粉煤 2、输运床气化炉 3、一级旋风除尘器 4、二级旋风除尘器 5、废热回收系统 6、深度除尘器 7、渣罐 8、灰罐 9、细粉罐 10、储罐 11、载气 12、气力输送系统 13、机械输送系统 14、锅炉 15、供热单元 16、供电单元 17、减压排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粉料输送单元、锅炉14、供热单元15以及发电单元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碳氢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未经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碳氢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7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