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5661.1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4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罗海闽;张国良;佟国维;舒微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1/00 | 分类号: | B66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刘付兴 |
地址: | 1013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行 电梯 上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行电梯,特别是涉及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直行电梯的电梯上下梁都是采用钢板折弯方式,如图3所示折弯而成,直行电梯的电梯上梁结构与电梯下梁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4所示,轿厢顶部设置反绳轮,在反绳轮的右边设置有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所述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这三个绳轮的中线边沿重合,轿厢和对重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遵循这个原则,并且要求对重装置与轿厢和电梯上下梁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随着住房面积的日益紧张,尽量节省建筑内使用面积可以带来很大成本上的节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的对重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所述电梯上下梁的四角处呈克角状,使电梯上下梁两端呈八字形,所述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
实用新型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在满足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的设计要求下,轿厢和对重装置设计的更加紧凑合理,对重装置的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梯上下梁的俯视结构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井道内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井道内的截面图。
图中,1电梯上下梁、2轿厢、3反绳轮、4曳引轮、5对重反绳轮、6克角状、7对重装置、8井道、9节省的井道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2、电梯上下梁1和对重装置7,所述轿厢2和对重装置7设置在井道8中,电梯上下梁1分别固定在轿厢2的顶部和轿厢2的底部,所述电梯上下梁1的四角处呈克角状6,使电梯上下梁1两端呈八字形,所述对重装置7设置在近邻轿厢2外侧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中,在对重装置7的位置发生变化后,位于井道8内的反绳轮3、曳引轮4和对重反绳轮5三者要符合中线边沿重合的要求,也就是说,位于对重装置7上的对重反绳轮5,在对重装置7向左位移靠近轿厢2时,使曳引轮4上的一个中线边沿与对重反绳轮5的一个中线边沿相重合,对重装置7向左位移后,所腾出的位置即为节省的井道空间9。
本实用新型中电梯侧梁(附图中未标出)为C型开口向外设置在轿厢2的两侧,电梯侧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电梯上下梁1相连,在对电梯上下梁1进行克角时,最大的克角状6,以不伤及电梯侧梁为原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56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