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层气多功能排采工艺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7558.2 | 申请日: | 2012-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7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录;杨力;王以顺;张龙胜;张庆华;徐宁蔚;朱永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7/00 | 分类号: | E21F7/00;E21B43/00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气 多功能 工艺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矿设备,具体是一种用于排采煤层气的煤层气多功能排采工艺管柱。
背景技术
在煤层气的排采作业中,小液量排采井因煤粉和砂子从煤层中析出,常规管式泵无法将煤粉排出地面,煤粉落在固定凡尔处造成固定凡尔堵塞,卡泵现象不可避免,在通常情况下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起出生产管柱进行检泵作业,无法实现煤层气井的连续性排采,缩短了排采井检泵周期。同时,作业时易造成煤层污染,煤储层渗透率下降,产气量大幅度降低。
造成排采井检泵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有:
1、煤粉和砂子从煤层中析出,堵塞螺杆泵下部筛管、单流阀、油管及固定阀等排液通道;
2、排采井的排液量低,进入井筒的煤粉不能被液体有效的带出地面;
3、从煤层中析出的煤粉粘在定子上,增加了转子转动的阻力,最终造成抽油杆旋转不动、遇卡、断脱。
4、因煤层气部分排采井的排液量极低(1~5m3/d),常规管式泵无法将煤粉排出地面,煤粉落在固定凡尔处造成固定凡尔堵塞,无法实现煤层气井的连续性排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煤层气排采井因煤粉从煤层中析出至井筒所造成的卡泵问题,能够在煤粉卡泵之前不进行起管柱作业将煤粉排出地面,可延长排采井的检泵周期、提高煤层气排采井作业连续性的煤层气多功能排采工艺管柱。
本实用新型的煤层气多功能排采工艺管柱包括有一个套管,套管下端为煤层气入口,套管上端为煤层气出口;套管内设置有一个用于排液的管式泵,管式泵上端的出液口从套管上端伸出,管式泵的下端入口依次经过负压排污器、封隔器、气锚与下端的筛管连接;所述负压排污器下端是与封隔器中心通道连接的进液口,负压排污器上端是与管式泵下端连接的喷嘴;负压排污器的中部由隔板分隔为排污通道和注液腔两部分,排污通道连通上、下两端的喷嘴和进液口,注液腔通过隔板上部的注液出口与排污通道连通,注液腔还通过其外壁上的注液入口与套管内的排气通道连通;所述封隔器中心设置上、下贯通的通道,通道外壁与套管内壁之间设置环形的封隔部分,所述封隔部分上设置有单向通道,使下方气体可以上行,而上方液体无法下行通过。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煤层气排采管体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位于管式泵和气锚之间的负压排污器,配合具有单向通道的封隔器,使其既能够进行正常的煤层气排采作业,同时可以在不进行起管柱作业的条件下,提高煤粉排出的动力,将煤粉排出地面,从而延长了排采井的检泵周期、保证了煤层气排采井连续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煤层气多功能排采工艺管柱包括有一个套管1,套管下端为煤层气入口11,套管上端为煤层气出口12;套管内设置有一个用于排液的管式泵2,管式泵上端的出液口21从套管上端伸出,管式泵2的下端入口依次经过负压排污器3、封隔器4、气锚5与下端的筛管6连接;所述负压排污器3下端是与封隔器4中心通道连接的进液口31,负压排污器上端是与管式泵下端连接的喷嘴32;负压排污器的中部由隔板分隔为排污通道33和注液腔34两部分,排污通道33连通上、下两端的喷嘴32和进液口31,注液腔34通过隔板上部的注液出口35与排污通道33连通,注液腔34还通过其外壁上的注液入口36与套管1内的排气通道连通;所述封隔器4中心设置上、下贯通的通道,通道外壁与套管内壁之间设置环形的封隔部分41,所述封隔部分上设置有单向通道,使下方气体可以上行,而上方液体无法下行通过。
正常生产时,煤层M产出的气体进入套管1后通过封隔器3外围封隔部分41上的单向通道,最终由套管上端的煤层气出口12送出,液体经过筛管6、气锚5、封隔器4的中心通道、负压排污器3的排污通道33、管式泵2后由上端的出液器21排出。
在进行排煤粉、排污泥作业时,由地面动力车组从套管1上端注入动力液,动力液经过负压排污器3注液腔34进入排污通道33上部,再由喷嘴31喷出,从而产生负压,使井底的煤粉经过筛管6、气锚5、封隔器4的中心通道吸入负压排污器3的排污通道33,然后经管式泵2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75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