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快速动力式醒酒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4779.2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1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惠馨;陈皓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惠馨;陈皓朗 |
主分类号: | A47J43/00 | 分类号: | A47J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邬玥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动力 醒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醒酒器,尤其涉及一种快速动力式醒酒器。
背景技术
长时间密封在酒瓶内的葡萄酒由于葡萄酒内的单宁类物质得不到充分氧化,通常会有一股异味,影响葡萄酒的口感和香气。在饮用葡萄酒之前,通常要进行醒酒。醒酒的作用是让红酒与空气充分混合接触使单宁类物质氧化、充分释放封闭的香气。传统的醒酒过程一般都需要一夜或者更长的时间。人们发现将大量的空气与葡萄酒混合,可以缩短醒酒所需的时间。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多种醒酒器,如中国专利CN200920035535.7、CN200920070680.9、CN201020279543.9、CN201020675542.6等记载的醒酒器。这类醒酒器的缺点在于酒液与气泡的接触时间过短,而且由于气泡体积较大,两者的混合状况不佳,无法完全使“沉睡”多年的单宁类物质软化并充分释放封闭的香气,影响了葡萄酒的口感和品质。申请号为201210171980.2的中国专利提供了醒酒器,包括储酒腔、进气口、涡轮室、混合腔和涡轮装置。进气口设于储酒腔的外壁上。储酒腔具有与涡轮室相连接的下液道。混合腔的上口与涡轮室相连接。涡轮室与进气口相连接,涡轮装置安装涡轮室内。储酒腔中的酒液通过下液道流向涡轮装置,使涡轮装置发生快速转动。涡轮装置推动从进气口抽入的空气送入混合腔。由此,在混合腔中与酒液混合空气更多,可以加快酒液中单宁类物质的氧化速度,达到快速醒酒的目的。但是这种醒酒器制造难度大,尤其是涡轮装置很难制造,不利于批量生产。申请号为201220396875.4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涡轮式醒酒器,包括:第一杯体,第一杯体的上部设有第一空腔,下部设有混流道,第一空腔与混流道之间设有混合腔;第二杯体,套设于第一杯体上,第二杯体包括第二空腔,进气口、水轮室、气轮室和涡轮装置,第二空腔设于第二杯体的上部,第二杯体设有下液道,进气口设于第二空腔的外壁上,并与气轮室相连通,水轮室和气轮室通过隔板分隔开,水轮室底部设有出液口,气轮室底部设有分散头,涡轮装置包括轮轴及轮轴上安装的水轮和气轮,轮轴安装于隔板上,水轮位于水轮室内,气轮位于气轮室内。该涡轮式醒酒器,在混合腔中与酒液混合空气更多,可以加快酒液中单宁类物质的氧化速度,达到快速醒酒的目的。但是这种涡轮式醒酒器结构同样较为复杂,制造难度较大,不利于批量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快速动力式醒酒器,包括:
第一杯体,第一杯体的上部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一杯体的下部设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的混流道,第一空腔与混流道之间设有混合腔,第一空腔、混合腔和混流道依次连通;
第二杯体,套设于第一杯体上,第二杯体包括第二空腔、第二进气口、进气腔、水轮室和水轮,第二空腔设于第二杯体的上部,第二杯体设有连通第二空腔和水轮室的下液道,第二进气口设于第二杯体的外壁上,并与进气腔相连通,水轮位于水轮室内,水轮室底部设有通向第一空腔的出液口,进气腔与混合腔连通。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快速动力式醒酒器,第二杯体套设于第一杯体上。第二进气口通过第一进气口与外界连通。空气经第一进气口进入第一空腔后,可以通过出液口进入水轮室。第二空腔中的酒液通过下液道流到水轮室内的水轮上,水轮发生快速旋转,使酒液与水轮室内的空气充分搅拌和混合,进行初步混合的过程。经过初步混合的酒液从出液口流入第一空腔,并沿第一空腔内壁流入混合腔。酒液由混合腔流入混流道时,由于文丘里现象,导致混合腔内产生负压。第一空腔内的空气被负压吸入混合腔与酒液混合,进行第二次混合过程。经过两次混合的酒液,最后从混流道流出,完成醒酒过程。空气分别在水轮室和混合腔中两次与酒液混合,可以加快酒液中单宁类物质的氧化速度,达到快速醒酒的目的。而且,该装置第二空腔中的酒液经过水轮再进入混合腔,水轮能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了酒液流速过快不能及时与空气混合导致醒酒效果下降。而且,该快速动力式醒酒器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非常利于批量生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腔底部设有分散头。分散头插入混合腔内并与混合腔连通。醒酒时一部分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口进入进气腔,再经由进气腔底部的分散头进入混合腔内,能够进行第三次混合过程。第三次混合时,由于分散头位于混合腔内的酒液内部,空气沿分散头进入酒液,能够形成“水包气”的状态,混合效果比第二次混合时空气由混合腔内壁进入酒液形成“气包水”状态的混合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液道倾斜,且下液道的下口偏移方向与水轮的旋转方向一致。由此,流经下液道的酒液在流出时具有一定的方向,可以更好的利用酒液的动能,使得涡轮装置转速更高,气轮的送气量更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惠馨;陈皓朗,未经马惠馨;陈皓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4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X射线单元
- 下一篇:一种实现即时通讯工具互通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