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孔径测量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1641.7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8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博;杨志民;杨薇;刘杰;王洪伟;高玉华;杨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8 | 分类号: | G01B5/08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456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孔径 测量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修理行业零部件孔径测量器具的改革,变测孔径为测轴径,特别是一种孔径测量器。
背景技术
在修船过程中,对于所修理的船舶设备中,测量零件或构件的内孔直径是经常遇到的。内孔直径的测量是通过一些测量工具来实现,如:游标卡尺、内径千分杆、内径百分表及内卡等。用上述测量工具进行孔径的测量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是:零件或构件的内孔表面是用机床加工过的、或是比较光滑,表面不能有锈蚀或凹凸不平。而实际情况是:在修船生产的实际过程中,经常遇到被测的内孔表面锈蚀严重、凹凸不平、磨损失圆等现象。当出现上述现象,以上的测量工具将不能使用、或使用也不能测出真实的孔径。
“孔径测量器”就是要解决游标卡尺、内径千分杆、内径百分表及内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当零件或结构件的内孔表面状况不好时,可以通过机床进行加工。但是,有时遇到的零件或构件的尺寸庞大,无法入车间进行机加工;现场加工又不具备条件。
“孔径测量器”是受到工科大学中所讲的一门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内容的启发:在书中讲了一个“作用尺寸”的概念。书中定义:“在孔与轴结合的全长上,与实际孔内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称为孔的作用尺寸。”即与轴相配合的孔的内表面不论是光滑,还是凹凸不平,总是存在一个最大理想轴与之相配合、相作用。在实际测量中,需要测量到与最大理想轴外径相同的孔径尺寸,但这往往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当内孔表面状况不好时,想得到真实的 孔的作用尺寸,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大理想轴“的外径尺寸,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实际孔径的“作用尺寸”。如果做一个相当于“最大理想轴”的测量器具,把它镶放到实际孔当中,然后再测量“最大理想轴”(测量器具)的外径,就可以轻松地得到实际孔“作用尺寸”的大小,因为“最大理想轴”的外径与实际孔径的“作用尺寸”是相同的。
我厂在修理俄罗斯船的货仓舱盖时,舱盖的尺寸约10米X5米见方,在舱盖上有两个铰链孔,铰链孔内镶有铜套,两铰链孔的轴线距离约9米。由于某种原因,两个铰链孔出现了偏磨,使铰链孔内镶的铜套已经被部分磨蚀掉,且铰链的座孔内表面也出现磨损。修理时,需将旧铜套拆卸掉,换上新铜套即可。但当将铰链孔内的铜套去掉后发现:铰链的座孔内表面锈蚀、磨损、且凹凸不平现象严重,出现了上面所讲的孔径无法测量的问题。由于舱盖的尺寸较大,无法进入车间进行镗孔加工,又由于两铰链孔的轴线距离较大,现场镗孔无法做到。由于铜套与铰链孔为过盈配合安装,过盈量的大小视铜套尺寸而定,一般为0.05mm~0.10mm左右。当铰链座孔直径的“作用尺寸”测不出的情况下,铜套的基本配合尺寸无法给出,铜套的过盈量是无法给定的。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需经过数次测量,试着加工铜套,试着装配,装配质量难以保证。通过上述的生产实际情况,急于设计一种适宜的孔径测量器,使测量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孔径测量器,将测量孔径的过程变为测量轴径的过程,使测量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孔径测量器,其中:该测量器包括有弹性套、张紧圈、张紧螺栓;在所述弹性套表面沿轴线方向上开有直豁口,豁口的宽度依直径的大小为30mm~60mm,所述张紧圈 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对正弹性套的豁口,并箍套在弹性套外周上,通过张紧螺栓与张紧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把测量孔径变为测量轴径,把较繁的测量过程变得简单易行。当被测的孔径用一般测量器具无法测量时,更显出该实用新型的优越性。将孔径测量器的弹性套镶放到实际被测孔当中,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露在孔外的弹性套的外径,此外径值就是孔与轴的作用直径,按此作用直径的数值给出铜套的过盈值即可。不管是新加工的孔,还是磨损的实际孔,使用孔径测量器均可以轻松、准确地测出孔与轴的作用直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孔径测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孔径测量器实际测量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弹性套2、张紧圈3、张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孔径测量器的结构加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16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锥孔内径测量工装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管束烟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