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9679.0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65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彭文开;袁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开捷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模具 进胶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
背景技术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模具进胶口10,其设置在前模仁101与后模仁102之间;前模仁101与后模仁102压合后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103,模具进胶口10与模腔103相通;模具进胶口10包括直行管道104及弧形管道105,直行管道104与弧形管道105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104及弧形管道105之间的夹角A大约为120度。
如图3及图4所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模具进胶口20,其形成于后模仁201中,前模仁202与后模仁201压合后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203,模具进胶口20与模腔203相通;模具进胶口20包括两直行管道(204、205),两直行管道(204、205)相交连接,且两直行管道(204、205)之间的夹角B约为45度。
上述现有技术的两种模具进胶口,其缺点在于:在注塑过程中,容易出现拉毛屑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的新型模具进胶口。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与前模仁与后模仁压合后形成的模腔相通;包括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直行管道与弧形管道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之间的夹角为110度。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将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之间的夹角调整为110度,使得直行管道与弧形管道更为平滑过渡,从而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提高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模具进胶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现有技术另一模具进胶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模具进胶口10
前模仁101 后模仁102
模腔103 直行管道104
弧形管道105
模具进胶口20
后模仁201 前模仁202
模腔203 直行管道(204、205)
前模仁1 后模仁2
模腔3 直行管道4
弧形管道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1与后模仁2之间,与前模仁1与后模仁2压合后形成的模腔3相通,模腔3用于注塑成型塑胶件。
包括直行管道4及弧形管道5,直行管道4与弧形管道5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4及弧形管道5之间的夹角C为110度。
将直行管道4及弧形管道5之间的夹角调整为110度,使得直行管道4与弧形管道5更为平滑过渡,从而更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开捷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开捷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96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