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清扫车反吹风吸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9480.8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4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朱擎天;严明;王富春;黄卫国;李燕;廖向辉;韦玮;姚鑫杰;梁其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H1/08 | 分类号: | E01H1/08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5106 | 代理人: | 冯菁 |
地址: | 530003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扫 吹风 吸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吸式垃圾清扫车的反吹风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发展迅速。随着各级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日趋重视,使得清扫车在各大城市得到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吸扫式清扫车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清扫车车型,该清扫车通常安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扫刷。扫刷数量多,清扫范围大,垃圾收集效果好,但同时也增大了扫刷磨损的消耗。对于只配置两个扫刷以上的扫路车来说,整个清扫装置的宽度较大,为了将垃圾收集到吸口范围内,需要装配有反吹装置。通常这种宽度较大的清扫装置大多采用对角线型的双吸口、双反吹口的对称结构。即吹风口设置在底盘对角线上,吸口和反吹口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吸口前置,反吹口后置)。该种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角线结构使扬尘区域面积减少,导致体积、比重大的垃圾不容易到达吸入口,另外,当该结构吸吹口的数量达到两个以上时,同样会造成垃圾收集力度不够以及吸口有残余垃圾等缺陷。本发明人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道路垃圾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且常集中在道路的两边,两吸口的对称布置,势必造成一处吸口真空抽吸力浪费,而另一处吸口真空抽吸力相对不足的情况。如果要同时提高两处吸口的真空吸力,势必增加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因此,如何合理设计此类清扫车清扫装置中的反吹风吸尘装置是该车的关键,对解决减少吸扫式清扫车扫刷消耗、减少发动机功耗以及提高清扫效率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吹风吸尘装置的反吹口,抽吸腔和反吹腔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清扫效率高的垃圾清扫车反吹风吸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清扫车反吹风吸尘装置,包括抽吸腔、抽吸管、反吹口、隔板、反吹腔和反吹管,所述的抽吸腔和反吹腔由隔板分隔为两个空腔,其特点是:所述隔板是一个“V”字形结构,且“V”字形结构开口向清扫车前进的方向,使得抽吸腔形成“V”字形结构,所述抽吸腔仅设置一个抽吸管;所述反吹腔亦是设置一个反吹管,抽吸管和反吹管安装在吸尘装置底面的清扫车前进方向的隔板的内外两侧,所述抽吸管口设置在“V”字形抽吸腔的内拐角处,在“V”字形隔板两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反吹口,反吹口贴近地面并形成楔形开口。
以上所述隔板的一条长边从拐角处延伸到吸尘装置底面的前端一角,另一条短边从拐角处延伸到吸尘装置底面前端另一角的侧边中部,抽吸腔形成一长一短的“V”字形结构。
以上所述抽吸管向清扫车前进方向相反倾斜,而反吹管向清扫车前进方向倾斜。
以上所述反吹腔后部为圆弧形状。
以上所述吸尘装置的各周边安装有弹性耐磨的橡胶板。
以上所述若干个反吹口是2~10个。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清扫效率高。本实用新型抽吸腔采用“V”型结构,有效增加扬尘区域面积,使垃圾清扫更彻底、干净,由于抽吸管口设置在“V”字形抽吸腔的内拐角处,腔隔板两侧壁向前倾斜一定的角度,装置的多个反吹口贴近地面并形成楔形吹口,保证吹出的风扬起的路面垃圾能尽可能的靠近吸入口,使吸口在更短时间内吸收更多的垃圾。
2.环保节能,成本低。因为道路垃圾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且常集中在道路的两旁,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单吸口的设计能更好的适应该种路面状况的清扫,而且与双吸口相比,在降低风机功率的同时,还保证了吸入口保持较大的真空吸入度,安全环保,有效减少了发动机功率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简图。
图2是图l的剖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的示意简图。
图4是图3的仰视结构的示意简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抽吸腔1、抽吸管2、反吹口3、隔板4、反吹腔5、反吹管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94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