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5547.0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0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凌励逊;张勇;徐建新;张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M61/16 | 分类号: | F02M61/16;B01D3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张骥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喷油器 缝隙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应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只考虑其过滤能力,当装进空间有限的高压油管或喷油器内时,滤芯直径受到限制,进油截面的流通面积较小,节流比较严重,会影响喷油器的喷射能力。
为了减小节流,必须增大滤芯的直径,导致滤芯无法直接安装在高压油管油道或喷油器体内油道中,这就需要另外的管套及管接头,再连接至高压油管上,这些零部件的增加使得失效风险加大。
现有的缝隙式过滤器包括圆柱形滤芯,滤芯的外径小于喷油器体内油道或高压油管油道的直径,滤芯与油道之间形成环状的过滤缝;滤芯的外圆两端分别设置有多条沟槽,多条沟槽沿滤芯的轴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滤芯的回转中心圆周均布;沟槽的长度大于滤芯长度的一半;滤芯两端的沟槽交错设置(即两端的沟槽不直接连通)。
这种结构的缝隙式过滤器,由于过滤缝是固定的,所以滤芯的缝隙长度是有设计要求的。为了使滤芯能够装入普通高压油管油道或直接安装在喷油器体内油道中,滤芯的截面积将受到空间限制,所以沟槽流通总面积S1小于缝隙截面总面积S4,如图1所示,进油流通截面积为沟槽流通总面积S1。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它可以在安装空间受限的条件下解决节流比较严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圆柱形滤芯,滤芯的外圆两端分别设置有多条沟槽,多条沟槽沿滤芯的轴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滤芯的回转中心圆周均布;沟槽的长度大于滤芯长度的一半;滤芯两端的多条沟槽交错设置;滤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进油盲孔,进油盲孔沿滤芯的轴向延伸,进油盲孔的长度小于滤芯长度的一半;进油盲孔与各沟槽之间设置有连接孔;每条沟槽通过多个连接孔连通进油盲孔。
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小于进油盲孔的直径。
所述多个连接孔的截面总面积大于进油盲孔的截面面积的1/4。
所述多个连接孔中,位于进油盲孔下部的连接孔数量大于位于进油盲孔上部的连接孔数量。
所述连接孔的直径不大于1mm。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滤芯直径的前提下能够增加进油截面的流通面积,从而增大流量,改善了传统缝隙式滤芯的节流影响。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分级过滤,粗滤的杂质可在进油盲孔的底部堆积,能够提高过滤可靠性,不容易堵死,延长工作时间。
本实用新型无需增大滤芯直径,增强了滤芯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A-A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为滤芯, 2为油道,
11为沟槽, 12为进油盲孔,
13为连接孔, 10为过滤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喷油器的缝隙式过滤器,包括圆柱形滤芯1,滤芯1的外径小于高压油管(或喷油器体内)油道2的内径4~6μm,滤芯1与高压油管(或喷油器体内)油道2之间形成环状的过滤缝10;
滤芯1的外圆两端分别设置有多条沟槽11,多条沟槽11沿滤芯1的轴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滤芯1的回转中心圆周均布;沟槽11的长度大于滤芯1长度的一半;滤芯1两端的多条沟槽11交错设置(即两端的沟槽11不直接连通);
滤芯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进油盲孔12,进油盲孔12沿滤芯1的轴向延伸,进油盲孔12的长度小于滤芯1长度的一半;进油盲孔12设置于滤芯1的中央;
进油盲孔12与各沟槽11之间设置有连接孔13;每条沟槽11通过多个连接孔13连通进油盲孔12;
连接孔13的直径小于进油盲孔12的直径;多个连接孔13的截面总面积大于进油盲孔12的截面面积的1/4,连接孔13的位置优先布置于进油盲孔12的下部,依次向上布置总面积所需的孔数;连接孔13的直径不大于1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55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式涡轮气启动器
- 下一篇:无缝全封闭活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