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斜楔侧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9877.9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63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马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10 | 代理人: | 王珂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斜楔侧 驱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斜楔侧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今模具行业飞速发展,汽车冲压模具追求自动化、效率高、生产稳定、结构紧凑、安全性高,模具开发周期短,势必需要我们不断对现有结构进行改进。目前使用的侧驱动机构的驱动器安装在模具的上模侧,伸出上模较长占用上下模取件空间较大,自动化生产线容易与自动化抓手工作部件发生干涉,导致抓手效率低下,抓手部件损坏的几率增大;在人工线中会影响生产线效率,工人在生产时容易与驱动器相撞,造成人身安全。只能实现单一的垂直驱动,不能完成特殊的作业情况。
现有模具的侧驱动机构是将垂直的上下运动转化为水平的运动来完成一定的加工内容,完成加工任务后,滑块回到初始位置。这种侧驱动机构有驱动器和滑块两部分组成,驱动器安装于上模,滑块与下模导滑,此种侧驱动机构的缺点:驱动器安装于上模,伸出上模较长导致开模后取件空间较小在自动化生产线中,抓取工件时容易与自动化零件干涉,或者影响生产节拍,生产效率低下;在人工线中,工人在拿取工件时与驱动器干涉,造成制件损坏,或者工人与驱动器相撞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此机构的驱动块不易被保护,导滑面容易粘杂质,造成导滑面损坏;只能实现垂直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的侧驱动,工作方式单一,不能完成特殊角度的侧驱动。上述现有的技术,制约着模具向着简单,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斜楔侧驱动机构,满足侧驱动的目的,加大取件空间,提高生产节拍,并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斜楔侧驱动机构,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底部设有驱动器,下模座上设有与驱动器相配合的侧驱动机构,侧驱动机构上设有驱动块一,驱动块一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工作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侧驱动机构包括侧驱动滑块、导向机构一、导向机构二和驱动块二,导向机构二设置于下模座的一侧,导向机构二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驱动块二,所述驱动块一设在驱动块二的一侧,驱动块二顶面设有侧驱动滑块,侧驱动滑块顶面设有与驱动器相配合导向机构一。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座顶面设有限位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块二底面抵靠有回程弹簧或气缸。
优选的,所述驱动块一与驱动块二的斜率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满足侧驱动的目的,加大取件空间,提高生产节拍;
2、满足侧驱动的目的减少自动化抓手部件与之干涉的几率,减少工人与之碰撞,以及在取件过程中制件与之碰撞的几率,提高模具的安全性;
3、采用限位机构可以对驱动块进行防护避免粘杂质造成部件损坏,可靠性提高;
4、可以实现带角度的侧驱。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斜楔侧驱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斜楔侧驱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斜楔侧驱动机构垂直驱动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斜楔侧驱动机构垂直驱动时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斜楔侧驱动机构中侧驱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斜楔侧驱动机构中工作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回程弹簧或气缸;2、驱动块一;3、工作部件;4、侧驱动滑块;5、导向机构一;6、驱动器;7、限位器;8、导向机构二;9、驱动块二;10、上模座;11、下模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5-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斜楔侧驱动机构,包括上模座10和下模座11,所述上模座10底部设有驱动器6,下模座11上设有与驱动器6相配合的侧驱动机构,侧驱动机构上设有驱动块一2,驱动块一2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工作部件3。所述侧驱动机构包括侧驱动滑块4、导向机构一5、导向机构二8和驱动块二9,导向机构二8设置于下模座11的一侧,导向机构二8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驱动块二9,所述驱动块一2设在驱动块二9的一侧,驱动块二9顶面设有侧驱动滑块4,侧驱动滑块4顶面设有与驱动器6相配合的导向机构一5。所述驱动块一2与驱动块二9的斜率相同。所述下模座1顶面设有限位器7。所述驱动块二9底面抵靠有回程弹簧或气缸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98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