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5879.0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8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边树仁;魏厚瑗 | 申请(专利权)人: | 边树仁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寇海侠 |
地址: | 0170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尔***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属于换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管是一种导热性能很高的被动传热元件,一般由管,设置于管内的毛细芯,以及密封所述管的端盖组成,管内部为负压,充满工作介质,简称工质,常用的工质如氟利昂。热管利用相变原理和毛细作用,将大量热量通过其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具体是热管在蒸发端吸收热量,工质相变为气体,并被传输到冷却端,工质在冷却端冷凝为液体后,通过毛细结构提供的毛细力将工质液体回流到蒸发端,从而在热管内形成传热微循环,毛细结构对热管的传热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与常规的换热技术相比,热管传热效率高且节能效果显著,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场合。被广泛用于电子装置芯片的冷却,笔记本电脑CPU的冷却及大功率晶体管的冷却等,其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各个工业领域。
中国专利文献CN202041110U公开了一种附加毛细芯的超导微循环平板热管,热管的材质为热传导性能好的铝或铜,平板热管的中空壳体内包含有若干铝或铜的支撑结构,垂直连接于平板热管的材质为铝或铜的上壁面和下壁面,贯穿平板热管内部,其中支撑结构与平板热管结构为一体挤压而成,从而使平板热管内部分成若干通孔,并排排列于所述平板热管内,根据通孔宽度,在通孔内设有两根金属毛细芯,优选为多股铜绞线,由0.05-0.08mm的单根线径分多股编制为一条外径约为1.0-1.5mm的铜绞线而成,并在通孔内注有工质,两端密封从而形成整体平板热管。该技术方案理论上是多股铜线作为平板热管的毛细结构,多股铜线可以与通孔壁,每股铜线与铜线之间形成毛细结构,从而很好的为工质提供回流的毛细力。但是实际上由于其通孔大小已经固定,而铜线较细,在填充铜线时难以达到毛细作用所要求的密致程度,这样大大降低了毛细力致使热管的换热效率低;且形成毛细孔的材质均为铜,导致整个热管制造成本较高。另外,该平板热管的长度固定,不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任意切割,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通过铜绞线难以达到毛细作用所要求的密致程度,大大降低了热管的换热效率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毛细芯填充紧密且换热效率高的热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热管,包括金属管,封装于所述金属管内的金属丝,以及填充在所述金属管内的工质,挤压前所述金属丝占据所述金属管容积的30-70%;经挤压后所述金属丝在所述金属管内紧密排列,在所述金属管的内壁和相邻的所述金属丝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金属丝之间形成有毛细孔。
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热管外表面的一层表面保护层。
所述金属管为圆管,挤压后所述金属管内腔变成一个由上下两个平行的挤压面和挤压面之间的圆弧连接面围成的扁平内腔。
所述金属丝的直径范围在0.1mm-0.5mm之间。
所述金属丝为软金属丝;所述金属管为软金属管。
所述软金属丝为软铝丝;所述软金属管为软铝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管为金属管,毛细芯结构也是由金属丝构成,通过挤压使得金属丝在金属管内紧密排列,在金属丝和金属管内壁之间以及相邻的金属丝之间形成均匀致密的毛细孔,可保证提供足够的毛细力,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
(2)通过选用软金属管和软金属丝,可通过切割同时密封来获得更小长度单位的热管;充分利用软金属软的特性,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意切割。
(3)本实用新型所述热管的外表面经氧化处理形成表面保护层,提高了热管的耐腐蚀性,有效延长了热管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的金属选用软铝,即可实现切割密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铜金属,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软铝热管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2a是图1所示方法中使用的填充工质和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左示图;
图3a是图1所示方法制造的热管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的热管沿长度方向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紫铜热管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5a是图4中使用的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边树仁,未经边树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5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固化树脂组合物
- 下一篇:用于生产乙酸和醇的整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