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5254.6 | 申请日: | 2012-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1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徐现红;蒲洋;戴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思澜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4 | 分类号: | A61B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4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益州***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压孔 电极 附板上 医用 体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采用负压使被测组织的皮肤与电极接触面接触的电极,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负压孔分布在电极接触面外围的电极附板上的体表电极。
背景技术
在一些电极数据较多,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以及检测特定微小区域体表电势的应用中,比如在EIT和EIS成像设备中,为了保证成像的精度,就需要大量的电极,且对电极的测量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电极放到皮肤上测定体表电势时,若皮肤受到压力、被拉伸发生明显形变,就会改变电极皮肤接触面的电荷分布,导致检测的体表电势改变,使测量受到严重干扰,加大了测量误差和伪影。
在生物体表电势检测过程中经常需要将体表电极固定到检测部位,常用的固定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采用粘合剂将电极粘连在待测位置,另外一种是利用负压将电极吸附在检测位置。前一种类型电极不适合重复使用,而后一种类型电极虽然适合重复使用,但这种负压吸球电极采用碗状结构,即电极接触头300呈碗状,电极的负压孔304开口在电极接触头300碗状结构的电极负压腔308内,并通过负压管303与吸球306联通,电极皮肤接触面包括电极接触面301和负压接触面307,电极接触面301是电极的碗状边缘,呈圆环状,圆环中间部分为负压接触面307,负压皮肤接触面是碗的中空部分,使用这种电极检测时,电极电势检测面包括了整个电极皮肤接触面,虽然负压孔304的横截面很小,但电极的吸附效果受到吸碗尺寸的限制,不得不靠扩大吸碗的直径提高吸附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吸附效果,吸球电极的吸碗内的电极头负压腔308对应的负压接触面307大于电极接触面301,尽管电极接触面301小于中间的负压接触面307,但因负压接触面位于电极接触面301的中央,吸球电极检测到的信号是吸碗边缘与皮肤接触形成的圆内的平均体表电势信号,明显增大了电势检测面,这种吸球电极不利于对检测部位的精确定位。
上述电极安放到皮肤上测定体表电势时,负压接触面较大,导致较大范围内的皮肤组织受到拉伸而发生形变,因大范围拉伸引起的皮肤形变引起的体表电势改变增大了对测量的干扰;电极接触面须承受较大的压强才能形成密封,与电极接触面接触的皮肤所受的压力较大,皮肤因受压面引起的压力形变对测量的干扰也就大,同时,电极皮肤接触面受吸碗边缘所在面积的影响而不易精确定位。
发明内容
电极采用负压方式安放到皮肤上测定体表电势时,为了降低被测信号受到的干扰和方便精确定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负压孔分布在电极接触面周围的附板上,负压接触面位于电极接触面外围,应用该电极检测时,电势检测面变小,降低电势检测面的皮肤的拉伸形变和压力形变,有利于精确定位和降低测量误差和伪影。
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接触头,电极附板,电极接触面,负压孔,附板接触面; 电极接触头的一侧表面是电极接触面,电极接触头固定在电极附板上,附板接触面位于电极接触面之外,负压孔分布在附板接触面上。
上述的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接触面与附板接触面在同一平面或电极接触面凸出附板接触面。
上述的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包括负压管,负压孔穿过电极与负压管联通。
上述的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接触头除电极接触面外的某一部位与电极引线接头固定连结。
上述的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附板为绝缘材料。
上述的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接触头为圆形片状。
上述的负压孔在电极附板上的医用体表电极,所述电极接触面为一个向外凸出的球面。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与负压装置配合,可以实现重复使用,电极接触面所在空间的负压取决于从该空间抽走的空气形成的压强差,由于电极吸附强度只与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相关,而与电极具体尺寸无关,负压孔位于电极接触面外围的附板接触面,电极接触面就不因负压接触面的存在而增大,比圆环状小得多,因电极接触面内没有负压孔,电极接触面就等于电势检测面;相对背景技术的吸球电极,同样的电极接触面,电势检测面即电极所检测的信号区域变小,从而可实现对检测点的精确定位和信号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思澜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未经思澜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52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