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4609.1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5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杜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振华 |
主分类号: | F23G5/30 | 分类号: | F23G5/30;F23G5/44;F23G5/46 |
代理公司: | 呼和浩特北方科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5100 | 代理人: | 王社 |
地址: | 01003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流化床 发电 锅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装置,特别指以玻璃钢废弃料与秸秆成型碳混合燃烧的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在垃圾处理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垃圾处理方式都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采用先进合理、低排放、低污染的垃圾焚烧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焚烧发电,并使之满足排放标准是改善环境、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因此,研制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并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以玻璃钢废弃料与秸秆成型碳混合焚烧发电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不仅可以克服现有锅炉的缺点,更可迎合市场对节能减排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这种锅炉装置将玻璃钢废弃料破碎后与秸秆制成的成型碳混合后作为燃料燃烧,并针对这种燃料的特性优化锅炉设计,使之可适用于此种燃料的燃烧并达到低排放的各项环保指标。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如下结构来实现: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包括燃料入口、燃烧室、炉膛、风机除尘器、引风机、烟囱,其特征是:所述燃料入口和石灰石入口分别经送料器通向炉膛,炉膛的底部为燃烧室,炉膛的上、下部与循环灰分离器和灰循环装置形成循环连接,所述循环灰分离器的上部依次接通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除尘器和烟囱,所述炉膛内装有二次风管,二次风管与所述空气预热器接通,空气预热器又分别接通一、二次风机和燃烧室。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结构:所述燃烧室接点火燃烧器。所述炉膛上方装有汽包。所述灰循环装置底部接通返料风机。所述除尘器与烟囱之间装有引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锅炉装置启动时,燃烧器点火,点火燃料为轻柴油,在炉膛下方密封的燃烧室内燃烧,加热炉膛底及炉膛里的炉料灰渣。由一次风机将炙热的一次风送入炉膛,并在引风机的共同作用下使炉料向上沸腾逐渐进入流化状态,经循环灰分离器后由灰循环装置再送回到炉膛形成灰循环。当炉膛内到达燃料燃烧温度时,将秸秆成型碳掺入适量助燃剂后与玻璃钢废弃料分别由燃料入口送入送料器混合成燃料后进入炉膛内。燃料在炉膛内正常燃烧并与灰一起形成流化运动循环后,燃烧器停止供油结束点火过程。本锅炉装置使得燃料投入和调整一、二次风机的供风量,燃料在最佳状态下燃烧,大颗粒燃料与循环灰在炉膛内通过循环灰分离器和灰循环装置循环,烟气及燃尽的细灰进入尾部竖井的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后,由锅炉排出进入除尘器,最终由烟囱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以玻璃钢废弃料与秸秆成型碳混合的燃料采用本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具有低温燃烧、炉内脱硫、低排放的特点。通过高循环倍率的的特殊改进方式,设计成较宽大的炉膛,合理布置受热面,采用专门的混合进料设备,并且运行中对风速、循环灰的状态进行最佳调节,达到高效率、低排放,从而成为燃用这类垃圾混合燃料综合利用的最佳环保型锅炉设备。本锅炉装置在燃烧运行时即可利用机械通风,有效的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完全符合国家烟尘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的燃料入口1和石灰石入口2分别经送料器3、4通向炉膛7,炉膛7的底部为燃烧室5,燃烧室5接点火燃烧器6。炉膛7上方装有汽包11。炉膛7的上、下部与循环灰分离器9和灰循环装置10形成循环连接。灰循环装置10底部接通返料风机17,循环灰分离器9的上部依次接通过热器12、省煤器13、空气预热器14、除尘器18和烟囱20,除尘器18与烟囱20之间装有引风机19。
如图1所示,炉膛7内装有二次风管8,二次风管8与空气预热器接通14,空气预热器14又分别接通一、二次风机15、16和燃烧室5。
本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装置的设计参数为:
锅炉蒸发量35吨/时 (配套6000KW发电机组)
过热蒸汽出口压力3.82MPa
过热蒸汽出口温度450℃
锅炉给水温度104℃
锅炉效率89%
燃料种类为秸秆成型碳50%、破碎后玻璃钢废料50%
锅炉点火用燃料为轻柴油
玻璃钢废弃料与秸秆成型碳的燃料日处理量各约100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振华,未经杜振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46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元件
- 下一篇:一种制备用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三层减反射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