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2000.0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6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严鲁涛;丁洋;王有杰;杨志鹏;李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C11/06 | 分类号: | F16C11/06;F16C32/04;G01M7/0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高爽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维 振动 试验 永磁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调节永磁铁间距提高传递特性,并不需要增加油源等附加装置的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试验是强度环境试验的重要方法,在国防领域不仅为新型武器系统和装备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而且作为武器装备的主要测试手段,用于装备性能、可靠性、临战状态的考核与验收,可有效缩短研制周期,节省人力和财力消耗。
单维振动试验无法暴露试验件的某些方向振动特性,而且多次单维试验可能造成过试验,对于大型器件由于传递特性不一致,可能造成局部过实验或欠试验。多维振动环境试验是指用几个振动台同时激励一个试件,并按试验条件控制试件与激励系统界面的运动响应,使试件做多维空间运动,以考核试件结构的动强度和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多轴振动试验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振动台的运动部件或驱动杆与工作平台的连接装置的设计,连接装置在能很好的传递一个方向的振动时,还应允许其它方向的运动,这样才能实现工作平台的多方向运动解耦。目前工作平台与振动台连接装置有自润滑球型接头和液压球型联轴器两种结构形式。自润滑球形型接头的局限性在于其传递特性差,较适用于低频振动。液压球形联轴器适用面广,但需要配备高压液压油源,不利于系统整体布局,且存在一定危险性。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动过程中无摩擦力的作用,不需要增加油源等附加装置的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上、下连接基座,对称设置的上、下内半球,对称设置的通过球连接螺栓连接的顶球与底球,以及具有对称结构的基座;上连接基座与上内半球连接并保持间隙,顶球保持间隙地位于上连接基座与上内半球形成的腔体内;下连接基座与下内半球连接并保持间隙,底球保持间隙地位于下连接基座与下内半球形成的腔体内;上、下内半球保持间隙地对称的位于基座内;球连接螺栓穿过基座的基座通孔;
顶球上设置有顶球磁环,底球上设置有底球磁环;上、下连接基座与顶球、底球相对的表面上设有连接基座磁环;上、下内半球与顶球、底球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内半球内磁环;上、下内半球与基座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内半球外磁环,基座与内半球外磁环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基座磁环;相邻的磁环均为同磁极相对。
上连接基座与上内半球之间,下连接基座与下内半球之间均设有防尘罩。
顶球与球连接螺栓之间固定连接,底球与球连接螺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磁铁同极性相斥的作用使内半球悬浮,在运动过程中不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同时上下两个连接基座底面在受力变化时可保持与初始位置一致,实现多维解耦。连接基座与内半球内表面形成半球间隙,基座与内半球外表面形成基座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决定了磁铁间距的大小。基于磁铁间距越小,同极性互斥力越大的原理,通过调整磁铁间距改变连接装置的传递特性。本装置结构简单,不需配备高压油源,节省了系统费用,易于布局,且传递特性可根据负载力大小无级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多维振动试验用永磁球头连接装置。
图2为连接基座主视图。
图3为连接基座俯视图。
图4为连接基座仰视图。
图5为内半球主视图。
图6为内半球俯视图。
图7为内半球仰视图。
图8为基座主视图。
图9为基座仰视图。
图中:1为连接基座,2为连接螺纹,3为沉头孔,4为连接基座磁环,5为连接孔,6为连接基座防尘螺纹,7为连接基座防尘螺栓,8为防尘罩,9为基座防尘螺栓,10为基座防尘螺纹,11为半球间隙,12.为内半球间隙调节螺纹,13为基座间隙,14为内半球内磁环,15为内半球,16为内半球外磁环,17为内半球通孔,18为基座,19为基座磁环,20为基座通孔,21为底球,22为底球磁环,23为底球螺纹,24为球连接螺栓,25为顶球,26为顶球磁环,27为半球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20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