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式混凝土搅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2371.0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84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钟勇;肖礼志;李楠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08 | 分类号: | B28C5/08;B28C7/12;B28C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混凝土 搅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续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设备泵送的砼料大部分都来自搅拌车的供料,而实际在一些比如矿井、巷道、隧道等狭小空间进行作业时,搅拌车并不能进入,只能通过搅拌装置或人工现场搅拌供料,由于人工搅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一般很少采用。
而混凝土搅拌装置又多为间断式的搅拌方式,即将混凝土干料和水按一定配比放入搅拌装置内进行搅拌,当混凝土搅拌好后,打开放料口放料;放料完成后关闭放料口,放入下一批料,搅拌装置再次搅拌。如此循环操作,不能实现连续式供料的功能。而且工人对干料与水的配比,以及加料时产生的灰尘不能很好的控制,以致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混凝土品质难以保证。
申请号为200920232299.8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连续式双卧轴混凝土搅拌机,其通过隔料板将搅拌筒分割成出料腔和搅拌腔,当搅拌好的混凝土累积高度高于隔料板的高度时,混凝土将溢过隔料板进入出料腔,从出料口卸料,完成连续式供料作业。该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搅拌筒被隔料板分成两个腔,搅拌与出料分离,搅拌好的料进入出料腔是通过溢过隔料板实现,容易导致未搅拌好的料也进入出料腔,造成连续式供料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搅拌筒体积较大,在狭小空间占地面积大且不方便安装在泵送料斗之上。
2)搅拌系统通过两根搅拌轴带动多组叶片工作,需要的动力系统增加,而且布置空间较大,耗能增加,不适合狭小空间作业。
3)供水系统只是通过球阀控制,并没有采用合理的出水管路布置,不能有效的统计进水量等,而实际干料容易产生大量粉尘,并且干料与水的配比有严格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控制,该专利没有涉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连续式混凝土搅拌装置,该混凝土搅拌装置可以提高连续式供料质量,减少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所述第一搅拌腔和所述第二搅拌腔内设置有搅拌系统,所述第一搅拌腔的底端设置有可开合的第一卸料口,所述第二搅拌腔的底端设置有可开合的第二卸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系统包括由马达驱动的一根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穿过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之间的隔板,并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内,所述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内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叶片机构,所述叶片机构设置于搅拌轴上。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叶片机构包括叶片杆,所述叶片杆的中部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所述叶片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螺旋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叶片所在面与所述第二叶片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35~45°。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机构包括四组,其中两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腔内,另外两组设置于所述第二搅拌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腔内的两组叶片机构的叶片杆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搅拌腔内的两组叶片机构的叶片杆也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腔上还设置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由第一开关控制其通断,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一开关之间还设置有检测水流量的第一流量计;
所述第二搅拌腔上还设置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由第二开关控制其通断,所述第二水管和所述第二开关之间还设置有检测水流量的第二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管上并联有多个第一多孔管,各所述第一多孔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孔;
所述第二水管上并联有多个第二多孔管,各所述第二多孔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水孔和所述第二出水孔采用轴向交错50~70°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的下端还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式混凝土搅拌装置采用双搅拌腔结构,分别独立实现上料、搅拌、进水和出料作业。本实用新型并非像现有技术一样采用溢出的方式实现连续式供料,保证了混凝土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马达驱动一根搅拌轴旋转,具有更小的体积,空间布置更加合理,搅拌轴上的叶片机构布置合理,节省了占用空间;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开关和流量计控制双腔进水,能有效统计水流流量,保证干料与水的配比,并可以吸收干料上扬产生的粉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2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扩散炉SIC浆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PCB板挂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