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松螺母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5689.6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6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39/282 | 分类号: | F16B39/282;F16B3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建新;曹若 |
地址: | 201203 中国上海市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松紧固联接件;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松螺母。
背景技术
由于被联接件的机构长期受震动或交变载荷的影响,导致连接处的紧固件易出现松脱,因此螺母防松结构被广泛使用在要求防止松退的关键连接处。传统的全金属锁紧螺母具有装配时拧入力矩大、对配合件的表面处理层及其外螺纹具有一定损伤等缺点。
传统螺母的防松方式大致有三种,即摩擦防松、机械防松及铆冲防松等。
摩擦防松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防松方式,这种方式在螺纹副之间产生一不随外力变化的正压力,以产生一可以阻止螺纹副相对转动的摩擦力。这种正压力可通过轴向或同时两向压紧螺纹副来实现,如采用弹性垫圈等。这种螺母防松方式在冲击、振动和变载荷的情况下一开始螺栓会因松弛导致预紧力下降,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损失的预紧力缓慢地增多,最终将会导致螺母松脱、螺纹联接失效。
机械螺母防松是用止动件直接限制螺纹副的相对转动,如采用开口销、串连钢丝和止动垫圈等。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拆卸不方便。
铆冲防松是在拧紧螺母后采用冲点、焊接、粘接等方法,使螺纹副失去运动副特性而连接成为不可拆连接。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栓杆只能使用一次,且拆卸十分困难,必须破坏螺栓副方可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松螺母,其拧入扭矩低、松退扭矩高,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松螺母,所述螺母具有呈柱状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的内表面结构为适于旋拧在螺栓头上的螺纹圆孔,其中,所述主体部分的第一端处设置有扭矩部分,所述扭矩部分的螺纹孔沿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方向渐缩成锥形,并且所述扭矩部分处沿圆周均布有至少两个槽口,所述槽口沿所述扭矩部分的轴向的深度不大于所述锥形的高度。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防松螺母中,所述主体部分为六角头螺母主体。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防松螺母中,所述主体部分为六角法兰面螺母主体,并且所述法兰面相对于所述扭矩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另一端。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防松螺母中,所述槽口的数量为三个。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防松螺母中,所述槽口呈“V”形或“U”型。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防松螺母中,所述扭矩部分的最大直径处不大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表面的内切圆直径。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防松螺母中,所述锥形部分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主体部分长度的三分之一。
根据以上可以了解,通过上述结构的螺母,它包括预置主体部分、扭矩部分及槽口,这种螺母在配合时,扭矩部分的螺纹产生大的摩擦阻力,从而实现防松效果,而带有槽口的圆锥在拧入时会产生弹性张开,从而也实现了拧入力矩远小于利用螺纹永久变形的传统全金属锁紧螺母。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松螺母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半剖右视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松螺母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松螺母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半剖右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松螺母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左视图。在图1和2中,附图标记1表示防松螺母的扭矩部分,附图标记2表示防松螺母的主体部分,附图标记3表示防松螺母的法兰部分,附图标记4表示扭矩部分1的槽口。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实施方式的防松螺母沿其轴向可由一体的三段形成,即,扭矩部分1、主体部分2及法兰部分3。
防松螺母的中间部分为可呈柱状的主体部分2。该主体部分2的形状可设置成类似于传统的金属螺母。为了便于该防松螺母的装卸,主体部分2的外表面结构可以设置成适于用手或工具进行旋拧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六棱柱形状等。或者,为了便于旋拧,主体部分2可以为六角头螺母主体,也可以如图所示为六角法兰面螺母主体;在该后一种情况下,法兰面可以相对于扭矩部分1位于主体部分2的另一端。主体部分2的内表面结构可为适于旋拧在与螺母相匹配的螺栓头上的螺纹圆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56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