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拖钩支座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8123.0 | 申请日: | 201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卓;张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48 | 分类号: | B60D1/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前拖钩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前拖钩支座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前拖钩属于汽车行车工具总成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当汽车因为某种故障无法行驶时,可以通过其他车辆的牵引将故障车辆拖走。主要的传力途径就是由汽车前拖钩将牵引力传到汽车前拖钩支座上,从而带动整个前副车架再到整车的各个零件。
汽车前拖钩支座的结构形式、刚度及强度对整车在牵引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都有很大影响。目前的汽车前拖钩支座大多安装在汽车前防撞梁一侧,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或偏置碰撞时会造成汽车前拖钩支座的损坏,需要更换汽车前拖钩支座,提高了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拖钩支座及汽车,不会因车辆发生前碰撞或偏置碰撞而造成汽车前拖钩支座的损坏,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前拖钩支座,所述前拖钩支座固定在汽车前副车架内加强板中间的安装孔内,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外表面通过至少一条缝焊与所述安装孔的边缘相连接,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内侧通过至少一条缝焊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相连接,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内侧尾部上端通过缝焊与所述内加强板上表面内侧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外表面通过上下两条缝焊与所述安装孔的上下边缘分别相连接,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内侧通过左右两条缝焊与所述安装孔的左右两内侧分别相连接,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内侧尾部上端通过一条缝焊与所述内加强板上表面内侧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缝焊的长度与所述前拖钩支座的边界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前拖钩支座的外表面高于汽车前副车架前端平面30mm。
进一步地,所述前拖钩支座前端内腔布有用于与前拖钩尾部的螺纹通过旋转螺纹咬合的方式固定住的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内加强板固定在汽车前副车架前横梁内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内加强板的上下表面分别通过4个焊点与汽车前副车架前横梁内腔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前拖钩支座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前横梁上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副车架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居中设置有一安装孔,所述汽车还包括一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如上所述的汽车前拖钩支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前拖钩支座被固定在前副车架前横梁上部,从而使车辆在被拖动时运动更加平稳,受力更加均匀。另外,较传统前拖钩支座被安装在前防撞梁一侧,本实用新型的前拖钩支座不会因车辆发生前碰撞或偏置碰撞而造成前拖钩支座的损坏,从而降低更换前拖钩支座的成本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拖钩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拖钩支座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前拖钩支座大多安装在汽车前防撞梁一侧,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或偏置碰撞时会造成汽车前拖钩支座的损坏,需要更换汽车前拖钩支座,提高了使用成本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前拖钩支座及汽车,不会因车辆发生前碰撞或偏置碰撞而造成汽车前拖钩支座的损坏,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拖钩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拖钩支座的安装示意图。如图2所示,前拖钩支座2固定在汽车前副车架内加强板1中间的安装孔内,前拖钩支座2的外表面通过至少一条缝焊与安装孔的边缘相连接,前拖钩支座2的内侧通过至少一条缝焊与安装孔的内侧相连接,前拖钩支座2的内侧尾部上端通过缝焊与内加强板1上表面内侧相连接。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前拖钩支座2的外表面通过上下两条缝焊与安装孔的上下边缘分别相连接,前拖钩支座2的内侧通过左右两条缝焊与安装孔的左右两内侧分别相连接,前拖钩支座2的内侧尾部上端通过一条缝焊与内加强板1上表面内侧相连接。
现有技术中,只在前拖钩支座与前副车架安装孔的上下边缘布置了两条缝焊,前拖钩支座与内加强板之间的焊接位置只有两处,本实施例中,前拖钩支座2与内加强板1之间的焊接位置增加到5处,能够有效降低前拖钩支座2加载点的最大变形和残余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8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下摆臂后衬套限位结构
- 下一篇:复合式轮圈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