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8659.0 | 申请日: | 201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3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于典金;彭斌;赖江伟;周涛;王日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7/14 | 分类号: | G01B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低速 磁悬浮 列车 轨道 间隙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
背景技术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是通过电磁吸力使列车悬浮离开轨道一定距离(通常情况,从电磁铁到轨道间隙为12mm左右),从而实现无接触的无轮轨摩擦运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兴城市轨道交通工具,有着广阔的前景。
轨道间隙传感器作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最关键间隙传感器,能测量出列车悬浮离开轨道的间隙,将所测得的轨道间隙信号送给列车的电磁悬浮控制系统,使列车稳定悬浮在设计的间隙范围内。
由于磁悬浮列车环境有较强的电磁场、无线电、水流、铁粉等干扰,目前的间隙采用单体探头式测量的传感器抗电磁场、无线电能力差;水流、铁粉经过传感器探头时,间隙波动较大,且传感器整体结构强度较低,很容易产生故障。若磁悬浮列车的间隙传感器有故障,必须在十多分钟内排除或更换,否则会耽误或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抗干扰、高可靠性、维护快捷的间隙传感器对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意义非常重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坚固的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以解决现有轨道间隙传感器整体结构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包括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本体的一端的探头,所述探头内设有两个以上的感应线圈,所述探头内填充有环氧树脂,所述环氧树脂包覆于所述感应线圈外部并填充在相邻的所述感应线圈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感应线圈的数量为三个。
所述本体内设有:模拟电路模块,与所述感应线圈相连,用于将所述感应线圈采集到的物理间隙转换为模拟电信号;数字电路模块,与所述模拟电路模块相连;用于将所述模拟电信号处理后输出到所述本体外。
所述本体的另一端设有密封罩,所述密封罩上装设有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数字电路模块相连。
所述模拟电路模块设于模拟电路板上,所述数字电路模块设于数字电路板上,所述数字电路板与模拟电路板通过支架叠装于所述本体内。
所述数字电路板与模拟电路板之间设有散热间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填充环氧树脂将感应线圈固化并定位于所述探头内,使得轨道间隙传感器的整体结构更稳固,能增加轨道间隙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减小故障发生几率。
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采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设的方式,便于故障诊断和维修,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感应线圈的测量结果更精确;另外,设置密封罩配合三个感应线圈的固化结构可减小外界电磁波、水流和铁粉等对内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干扰,使得轨道间隙传感器的抗无线电干扰能力更强,测量结果更精确可靠。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感应线圈;2、本体;3、密封罩;4、电连接器;5、模拟电路板;6、数字电路板;7、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轨道间隙传感器,包括本体2以及设于本体2的一端的探头7,探头7内设有两个以上的感应线圈1(感应线圈1的数量优选为三个),探头7内填充有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包覆于感应线圈1外部并填充在相邻的感应线圈1之间。
填充环氧树脂将感应线圈1固化并定位于探头7内,使得轨道间隙传感器的整体结构更稳固,能增加轨道间隙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减小故障发生几率,同时有效消除了水流和铁粉等对测量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86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