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6763.6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8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尚炯;赵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训器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刘映东 |
地址: | 10019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弹射 救生 座椅 模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员救生训练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飞机弹射救生系统当中,从飞行员拉动弹射拉环触发弹射系统工作开始,到座椅开始弹射出舱至人椅分离这一段时间内,弹射座椅将完成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飞行员弹射救生的成功率。飞机弹射模拟器就是对人椅分离之前这一系列动作的模拟,需要多次重复演练,其中绑腿拉绳的拉紧锁定切断动作比较复杂,在模拟时较难实现。
现有的飞机弹射模拟器是直接移植飞机弹射座椅原有的绑腿拉绳拉紧锁定及切断装置。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飞机弹射模拟器是直接移植飞机原有装置来实现,一旦弹射后,再恢复原始状态极为不便,如弹射座椅下移至初始位置、绑腿拉绳锁定装置对拉绳解除锁定等操作都极为不便,重复性差,不适合短时间多次重复使用,而且每次动作过程中都要切断绑腿拉绳,每次训练前都要重新更换绑腿拉绳,非常不便且极为浪费时间,增加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训练成本,实际训练中极不实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飞机弹射模拟器重复性差且每次训练都需重新更换绑腿拉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包括:弹射座椅、绑腿拉绳、座舱和导轨,所述绑腿拉绳有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弹射座椅前部的两侧,所述弹射座椅设置在所述座舱内,所述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还包括:两个导向套、一个滑车和两套推动结构,所述两个导向套和两条所述绑腿拉绳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弹射座椅前部的两侧,所述弹射座椅后部和所述滑车固定,所述滑车安装在所述导轨上,所述滑车可沿所述导轨上下运动,所述两套推动结构分别安装在所述滑车的两侧,所述两套推动结构均为伸缩式结构,所述绑腿拉绳对应穿过各自的导向套且固定在各自的推动结构上。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两套推动结构中每套推动结构包括:气缸、推杆和滑轮,所述气缸固定在所述滑车一侧,所述推杆上端伸入所述气缸内部腔体,所述推杆下端支撑在所述座舱的底部,所述滑轮设置在所述滑车下部,所述滑轮位于所述推杆下端的上方处,且所述滑轮和所述推杆相贴,所述绑腿拉绳依次穿过所述导向套和所述滑轮,且固定在所述推杆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还包括承托件,所述承托件设置于所述推杆下端和所述座舱的底部之间,所述承托件用于对所述推杆下端进行容纳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套、所述滑轮和所述推杆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伸缩式的推动结构,工作时,推动结构伸长并带动绑腿拉绳拉紧,弹射座椅设置在滑车上共同沿导轨上升弹射,而推动结构带动拉紧的绑腿拉绳也共同上升,工作完毕后,弹射座椅可随滑车直接下滑至初始位置,而导向套对绑腿拉绳并没有单向锁定功能,只具有导向通过的作用,所以推动结构直接收缩可以使绑腿拉绳立即放松,可见,本实用新型弹射后再次恢复到原始状态极为容易,重复性好,而且每次的工作状态完全一致,适合短时间多次重复使用;另外,绑腿拉绳随推动结构共同上升下降,避免每次弹射绑腿拉绳被真正切断,节约了更换绑腿拉绳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且绑腿拉绳短时间内回复初始状态十分方便,很适合实际训练中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飞机弹射救生座椅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弹射座椅,2绑腿拉绳,3导向套,4滑车,5气缸,6推杆,7滑轮,8承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训器材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训器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67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