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高温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0851.5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64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江;牛立宏;李琳;张彬;冯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17;H01B7/29;H01B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付雷杰 |
地址: | 05602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电缆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站用的电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国内生产的橡胶电缆,其最高使用温度为125度。另一种为从外国进口的矿物质绝缘电缆,即电缆中心为铜棒、采用氧化镁粉为绝缘物质、外壳采用不锈钢为保护套。该电缆能够承受500度以上高温,但电缆的接头密封部分则最高承受温度一般为250度。目前我国正在采用第三代技术建造的核电站,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安全壳内的环境温度高达数300℃以上,以往的两种电缆均不能满足我国第三代核电站关于严重事故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高温电缆,该电缆整体能够承受430度以上高温,满足我国第三代核电站关于严重事故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耐高温电缆,包括电缆、密封螺母、陶瓷环、卡套、陶瓷管、对接接头和金属外壳,在电缆的外圆周依次同轴套装两个以上陶瓷管,所述陶瓷管首尾相连,套装后电缆的两端均伸出端部的陶瓷管。在每个陶瓷管的外圆周同轴套装一个金属管。金属管的内表面与陶瓷管的外表面紧密贴合,每个陶瓷管的两端均伸出与之匹配的金属管。在所述金属管外圆周的两端加工有螺纹,两个相邻的金属管之间通过对接接头相连。
在电缆左右两端伸出陶瓷管的部分套装有卡套,所述卡套为橄榄形,卡套的一端与端部的陶瓷管相连,另一端与阶梯状的陶瓷环相连,电缆的端部伸出陶瓷环。在与卡套相连的陶瓷管上,其与卡套的连接处加工有与卡套外形相匹配的凹槽。在陶瓷环上,其与卡套的连接处加工有与卡套外形相匹配的凹槽。
所述陶瓷环和与之相邻的金属管之间通过密封螺母连接。
在每个金属管和陶瓷管外圆周的对应位置均加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形凹槽。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缆采用耐高温的陶瓷环绝缘,外壳采用金属管为保护套,并在电缆的接头部分采用卡套和陶瓷环相配合的方式,保证电缆的整体承受温度达到430度以上,满足高温环境要求。
(2)采用卡套和陶瓷环在耐高温的同时保证密封,防止高温水蒸气进入,使电缆的高湿的环境下安全使用。
(3)金属管和陶瓷管外圆周的环形凹槽,可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防止高温水蒸气进入陶瓷环内对电缆造成损害,同时该凹槽可实现对金属管和陶瓷管的定位,防止其轴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缆、2-密封螺母、3-陶瓷环、4-卡套、5-金属管、6-陶瓷管、7-对接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耐高温电缆,该电缆能够承受430度以上高温,将该电缆运用在核电站的点火器中,保证点火器在高温条件下能够实现点火。
本实施例提供的耐高温电缆包括电缆1、密封螺母2、陶瓷环3、卡套4、陶瓷管6、对接接头7和金属外壳。在电缆1的外圆周依次同轴套装多个首尾连接的陶瓷管6。在每个陶瓷管6的外圆周同轴套装一个金属管5,形成金属外壳。金属管5的内表面与陶瓷管6的外表面紧密贴合,金属管5的长度小于陶瓷管6的长度,即每个陶瓷管6的两端均伸出与之匹配的金属管5。在所述金属管5外圆周的两端加工有螺纹,两个相邻的金属管5之间通过对接接头7相连,对接接头7的两部分分别通过螺纹安装在两个相邻的金属管5上。
在电缆1左右两端伸出陶瓷管6的部分套装有卡套4,所述卡套4为橄榄形,卡套4的一端与端部的陶瓷管6相连,另一端与阶梯状的陶瓷环3相连,电缆1的端部伸出陶瓷环3。在与卡套4相连的陶瓷管6上,其与卡套4的连接处加工有与卡套4外形相匹配的凹槽。在陶瓷环3上,其与卡套4的连接处加工有与卡套4外形相匹配的凹槽,以保证密封的可靠性。所述陶瓷环3和与之相邻的金属管5之间通过密封螺母2连接。
为了保证密封,防止高温水蒸气进入陶瓷环3内对电缆1造成损害,在金属管5和陶瓷管6外圆周的对应位置均加工有两个环形凹槽。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08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