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片的测试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7925.1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9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乔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26 | 分类号: | G01R3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太阳能电池 测试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有机太阳能电池片光电特性的测试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对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以及传统的燃料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人们对再生能源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各种可再生的能源中,太阳能以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廉价等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材料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耗能少、可弯曲、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突出优势显示了其巨大开发潜力,成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各科研单位研究的热点。另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可通过蒸镀、旋转涂膜、喷涂等方法使有机材料成膜在玻璃衬底上,可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成为可能,可低温操作,成本相应也较低,这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实用化最具竞争能力的因素。除此之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潜在优势还体现在可实现大面积制造、可使用柔性衬底、轻便易携等。因而有望在手表、便携式计算器、半透光式充电器、玩具、柔性可卷曲系统等体系中发挥供电作用。因此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应用价值。
目前,在检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电流-电压曲线、量子效率)时,传统的测试方法一般都是用探针一面接触电池片的正电极(通常是导电玻璃,如ITO玻璃),另一面用探针接触电池片的负电极(通常是通过热蒸发蒸镀得到的近100nm厚的金属电极,如铝、金等),通过太阳光氙灯模拟器照射到电池片上的光来产生光电效应,通过探针来采集到数据信号,来达到测试电池片光电特性参数的目的。
但是探针在接触电池片的电极时,若要得到比较精确的测试值,需要对电池片的不同位置测试而取其平均值,以及保持探针与负电极之间的紧密接触,也是保证测试的准确度的必要措施。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多次用强硬的探针依次连接不同位置的负电极,不可避免会破坏及其薄的金属电极,从而无法保证得到准确的测试值。另外,对于目前校准太阳能电池片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时,传统测试的测试方法就是固定太阳能模拟光源,通过移动太阳能电池片来实现,而这一过程会涉及到探针与电极间的接触会出现滑动,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对金属电极的划伤。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测试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捷而精确地测试出太阳能电池片的光电性能的测试支架。
为实现以上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片的测试支架,包括底座、支架和槽框,支架下方与底座连接,上方与槽框相接,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螺母、第一夹片、橡胶衬垫,所述的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依次连接底座、支架和槽框,螺母连接第一夹片和槽框的各个电极;所述的橡胶衬垫固定在第一夹片和槽框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安装在底座和槽框之间,支架的升降则通过控制旋转杆和弹簧来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测试时,电池片放置在槽框的凹槽中,第一夹片与待测太阳能电池的1对金属负电极连接;第二夹片与预留的电池正电极位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槽框的长度和宽度均为8cm;槽框的凹槽的外边长均为2.6cm,内边长分别为1.3cm和2.6cm,深度为1.3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在第一夹片和槽框之间的橡胶衬垫用来提供缓冲弹性力作用,在测量时很好地保证了待测太阳能电池片的金属负电极与第一夹片的尖端的紧密接触而不受到压痕等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对极其薄的金属负电极起到低损耗的作用;调试方便,快速便捷地测试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参数,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测试夹具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例的待测太阳能电池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测试夹具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79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