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并联结构的包装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6521.0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35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于鸿胜;杜凤侠;陈秀梅;王兆君;米波;孙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天秦塑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39/26 | 分类号: | F42B3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刘冬梅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结构 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结构的包装筒,用于贮存运输等勤务处理过程中保护内容物如弹药等免受外力碰撞及日晒雨淋等影响。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弹药包装方式一直沿用前苏联制式包装方式,此种包装方式的包装箱的堆码方式为在弹药包装箱箱盖上放置两根木棍,上层的弹药包装箱通过木棍摞列在下层的弹药包装箱箱盖上。此种堆码在贮存运输等勤务处理过程中,弹药容易受外力碰撞及日晒雨淋,也不能起到密封保护和缓冲减震等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人进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弹药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通过在单筒之间安装连接框架,把多个单筒以并联的方式通过连接框架联接在一起,以确保可靠定位和固定;特别地,筒体上、下两面分别设有支腿插槽和支腿,实现稳定堆码;筒体外部均布肋板式加强筋,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通过自身变形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有助于提高抗冲击能力;底部设有插运孔,便于进行叉车搬运,从而完成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方面。
(1)一种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包括通过连接框架联接在一起的包装单筒,
其中,包装单筒包括:筒盖、筒体和筒底,筒体一端连接筒盖,另一端连接筒底,筒体两端分别设有卡槽,
连接框架包括过渡架和边框,在包装单筒之间安装过渡架,并在两端安装边框,把多个单筒以并联的方式联接在一起,过渡架和边框卡设于筒体两端的卡槽中。
(2)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筒体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有支腿插槽和支腿,支腿装设于支腿插槽中。
(3)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筒体前后两侧面设有标志板,其下方设有隐藏式搬手。
(4)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筒体底部设有插运孔。
(5)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筒内,在筒盖和筒底附近设有内支撑件和缓冲垫,支撑件通过缓冲垫相连。
(6)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筒底设有独立的文件筒,文件筒与筒底密封连接。
(7)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筒体外部设置肋板式加强筋。
(8)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边框与过渡架上设置螺栓连接孔,边框与过渡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过渡架与过渡架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9)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在边框和过渡架上设有卡壳,与筒体两端的卡槽匹配吻合。
(10)根据上述(1)中所述的并联结构的包装筒,其特征在于,
筒体与筒底相连处并采用O形圈密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多筒联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单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单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两筒联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多筒连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内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筒底文件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筒体
2-筒盖
3-筒底
4-卡槽
5-支腿插槽
6-支腿
7-插运孔
8-标志板
9-隐藏式搬手
10-边框
11-过渡架
12-螺栓连接孔
13-缓冲垫
14-内支撑件
15-文件筒
16-肋板式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天秦塑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秦皇岛天秦塑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65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