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千斤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1013.3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0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承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承亮 |
主分类号: | B66F3/24 | 分类号: | B66F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7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斤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载负荷装置,特别涉及千斤顶。
背景技术
千斤顶,普遍运用于工业建筑项目中,对桩基进行承载力检测。大吨位桩,目前来说最普通的方法就是对预设在桩体内部的加载装置进行加压,如此,根据桩体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数据来测试桩的承载能力。由此,千斤顶通常需要具备能产生大的加载力、可靠性高且方便安装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千斤顶,包括壳体,壳体为底端开口的圆柱体,壳体顶端设有进油口,进油口下方、壳体内部设有压板,压板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U型变形部,U型变形部的U型外端与壳体内壁连接,压板与U型变形部为一体成型结构。由此,通过进油口进油,在壳体内形成油压,产生加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板两端的U型变形部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U型变形部和第二U型变形部,第一U型变形部与第二U型变形部呈阶梯状且对称设于压板的两端。由此,可方便千斤顶承受等级不同的加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内部、压板上方还设有橡胶层。橡胶层的设置一方面可使得压板受压均匀,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因加载力不均匀造成的压板损坏,影响压板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板下方还设有导向板。由此,导向板可对压板受加载力进行变形时,对压板进行导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弧面。由此,可将压板的变形部保护在壳体内壁与弧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橡胶层、压板和导向板均为截面为倒U型的圆柱体、且同轴设置。由此,可使得壳体内形成方便控制压板变形的模式,保证了壳体内很定的加压面积,从而使得加载力和油压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U型变形部和第二U型变形部的U型外端分别与壳体内壁连接,U型内端分别与导向板两端的弧面连接。由此,可限制变形部的变形运动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导向板对压板产生了限制变形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千斤顶的运动阶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如图所示,该千斤顶,包括壳体1,壳体1为底端开口的圆柱体,壳体1顶端设有进油口2,进油口2下方、壳体1内部设有压板3,压板3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U型变形部,U型变形部的U型外端与壳体1内壁连接,压板3与U型变形部为一体成型结构。由此,通过进油口2进油,在壳体1内形成油压,产生加载力。本实施方式中,压板3两端的U型变形部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U型变形部4和第二U型变形部5,所述第一U型变形部与第二U型变形部呈阶梯状且对称设于压板3的两端。由此,可方便千斤顶承受等级不同的加载力。此外,壳体1内部、压板3上方还设有橡胶层6。橡胶层6的设置一方面可使得压板3受压均匀,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因加载力不均匀造成的压板3损坏,影响压板3的使用寿命。
在油压作用下,U型变形部变形时,为使对压板3及U型变形部的变形纵向运动时,压板3下方还设有导向板7。由此,导向板7可对压板3受加载力进行变形时,对压板3进行导向。此外,导向板7的两端分别设有弧面8。由此,可将压板3的变形部保护在壳体1内壁与弧面8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橡胶层6、压板3和导向板7均为截面为倒U型的圆柱体、且同轴设置。由此,可使得壳体1内形成方便控制压板3变形的模式,保证了壳体1内很定的加压面积,从而使得加载力和油压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第一U型变形部4和第二U型变形部5的U型外端分别与壳体1内壁连接,U型内端分别与所述导向板7两端的弧面8连接。由此,可限制变形部的变形运动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导向板7对压板3产生了限制变形的效果。
使用时,将该千斤顶整体放入桩体内,然后由进油口2充入加压油,在油压的作用下,整个压板3产生加载力,受到导向板7的导向和支撑,以及油压力的双重作用,压板3的U型变形部的产生纵向变形,从而带动整个压板3产生轴向位移,导向板7下部可以根据需要填充不同的载体9。通过压板3的位移而产生运动行程,从而对桩体进行加负载,然后对桩体的承受能力进行检测。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承亮,未经赵承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10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