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压用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3816.4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8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郑寅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寅善 |
主分类号: | F16L11/08 | 分类号: | F16L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陈圣清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南阳洲市瓦府郡道***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压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压用软管。
背景技术
一般的耐压用软管是作为输送水,燃气,或者能够流动的类似于沙石的流体的管,为了使这种管,尽量自由地弯曲,用柔软性非常好的橡胶,树脂,或者碎布等材料来制造。软管是由这样的橡胶或者树脂等构成的管的形态的,包含内皮和外皮,内皮和外皮之间,介入并形成织物交织层。这里的织物交织层是在内皮的外面,第1方向线和第2方向线互相交叉形成的,这样的构造不仅可以强化软管的强度,同时可以确保软管具备合适的柔软性。
这样的耐压用的软管的长度基本上都是非常的长,所以,必须用相当的拉力拉着才可以使用,或者遇到障碍物的时候,或者是软管的里面有流体的时候,软管就有了相当大的摩擦抵抗力,向软管里打入一定的压力的时候,会出现软管的长度发生变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软管虽然可以做成相当厚的厚度,或者用硬的树脂来制作,但是,为了使软管尽可能的弯曲,具备一定水准以上的柔软性,是当前面临的课题。
另一方面问题是,之前的耐压用软管的织物交织层里包含的方向线之间间距太宽。如果线与线之间的间距太宽的话,内皮和外皮之间的粘合力虽然会好一些,但是织物交织层作为增强软管耐压力的效果就会降低,这样一来就会发生软管耐压力降低的问题。
因此,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提出一种有效的措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压用软管,以细微的成本变化,相对大幅的提高软管的耐压力,大大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压用软管,包括管形态的内皮(10)和内皮(10)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外皮(20),包含第1和第2方向线(31,32),内皮(10)的外周面和外皮(20)内周面之间介入的菱形状的织物交织层(30)。
进一步地,所述内皮采用橡胶或树脂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外皮采用橡胶或树脂制造。
进一步地,内皮(10)和外皮(20)通过第1和第2方向线(31,32)相互交叉形成的织物交织层(30)的众多孔隙们(33)互相粘贴。
进一步地,所述孔隙(33)的面积是在0.49mm2。
进一步地,内皮的内周面形成压花形状。
进一步地,外皮的外周面形成压花形状。
综上,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织物交织层的第1和第2方向线,至少是以2根以上的加捻线组成的10股以下的合股线,通过织物交织层的孔隙们向内皮和外皮粘贴,成本的变化虽然很细微,但是相对的可以大大提高软管的耐压力,并且有让软管的使用寿命增加好几倍的效果。
如此,提高了软管的耐压力,用柔软材质的树脂来制造软管的时候,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软管破裂的问题。所谓由人工或者机器拉扯长度很长的软管时发生的破裂;或者向软管里加入了很高的压力时发生的破裂;或者软管的长度伸长的同时,软管的内径变小,软管内部流体的压力变高时发生的破裂。
还有,提高内皮与织物交织层,内皮和外皮间的粘合力,以防止层与层之间的分离,从而,可以提供更加持久的耐压用软管。
附图说明
图1是之前技术的一个示例呈现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示例,沿着软管的厚度割开的断面图;
图3是图1的A-A’线断面图;
图4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示例的软管A-A’线割开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以下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例做比较直观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例可以有很多种状态的变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下说明实施的示例,可以做其他多种变化。
为了解决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软管必须做成相当厚的厚度,或者用硬的树脂来制作,但是,所谓的软管必须具备其柔软的特性,所以,尽可能的使用软的材质的树脂,而同时又能得到需要的压力,是当前面临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例是为了向该技术领域里,拥有平均知识的人员更加详细的说明而提供的。特别是,为了对图面里要素的形成和大小等作更加明确的说明,多少会有些夸张成分,图面上的用同一的符号表示的是相同的要素。还有,关于类似的功能和作用的部分,经图面整体使用相同的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寅善,未经郑寅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38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冰蓄冷喷射热回收制冷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促进燃料燃烧的自动调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