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1413.6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7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徐捍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司普瑞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0 | 分类号: | F28D15/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4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具体讲是一种热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机柜和移动基站的换热温控系统普遍采用的是板翅式热交换器和分离式列管型热管热交换器。这些方法都能解决设备的散热问题,但同样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如现阶段通信机柜上最常用的板翅式热交换器,由于换热效率低,较大的功率需要增大体积来弥补,这样大大占用了整个机柜的空间。而分离式列管型热管换热器,近两年逐步在通信行业推广使用,分离式列管型热管换热器具有安装使用灵活、换热效率及防护等级高等特点。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由于铜管使用的是列式排布,铝翅片必须横向排布,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循环非常容易积灰、积水,从而严重影响换热效率,而且这种污垢不容易清洗,所以此类型换热器根本无法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且不易积灰积水的热管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管换热器,包括蒸发器、冷凝器、上升管、下降管和充液阀,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充液阀通过上升管、下降管连通,形成一密闭的循环管路,所述的管路中设有热交换介质;所述的冷凝器的管道为水平蛇形管道,所述水平蛇形管道的外部设有竖直排列的翅片。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热管换热器的冷凝器的管道为水平蛇形管道,水平蛇形管道的外部设有竖直排列的翅片,这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雨水、灰尘会很很快落下,而不易在外循环上形成积灰、积水,从而保证了换热效率,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热管换热器能够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使用。
作为改进,所述的蒸发器的管道为水平蛇形管道,所述水平蛇形管道的外部设有竖直排列的翅片,这样有利于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作为改进,所述冷凝器的管道为圆形铜管道,这样有利于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蒸发器,2、冷凝器,3、上升管,4、下降管,5、充液阀,6、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管换热器,包括蒸发器1、冷凝器2、上升管3、下降管4和充液阀5,所述冷凝器2、蒸发器1、充液阀5通过上升管3、下降管4连通,形成一密闭的循环管路,所述的管路中设有热交换介质;所述的冷凝器2的管道为水平蛇形管道,所述水平蛇形管道的外部设有竖直排列的翅片6。充液阀5与循环管路连通,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充注和排泄阀门。
所述的蒸发器1的管道为水平蛇形管道,所述水平蛇形管道的外部设有竖直排列的翅片6。
所述冷凝器2的管道为圆形铜管道。
热管换热器的密闭循环管路内通过充液阀5冲入换热介质后,常温下换热介质绝大部分停留在换热系统的下端(蒸发器1的管内)。风机将机柜内的热风经过蒸发器1进行循环,蒸发器1将机柜内的热量吸收并传递给换热介质,热交换介质受热在蒸发器1内蒸发气化,蒸发气化后的气体沿上升管3进入冷凝器2的管内。外部风机将室外的冷空气强迫循环,对冷凝器2进行冷却,管内的气态换热介质受外部冷空气影响降温冷凝,放出热量,冷凝液化后的介质依靠自身重量从下降管流入蒸发器1内。液态的介质重新回到蒸发器1的管内蒸发吸热,气化上升,完成在密闭型环管路内循环运行。本换热系统根据热管的虹吸原理,通过换热介质在蒸发器内的蒸发吸热,在冷凝器内的冷凝放热,实现热量的传递转移,从而达到通信设备的平稳运行。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司普瑞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司普瑞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14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