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黑光氙气诱虫灯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8019.7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9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余雪强;张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大荣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04 | 分类号: | A01M1/04;H01J61/35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周述志 |
地址: | 264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光 氙气 诱虫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发光灯泡,具体涉及一种黑光氙气诱虫灯泡。
背景技术
灯光诱虫技术就是利用生物的趋光性诱集并消灭害虫,从而防治虫害和虫媒病害。目前最常见的是采用黑光灯进行诱虫,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能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黑光灯之所以夜间能用来诱杀昆虫,是因为趋光性昆虫的视网膜上有一种色素,它能够吸收某一特殊波长的光,并引起光反应,刺激视觉神经,通过神经系统指挥运动器官,从而引起昆虫翅和足的运动,趋向光源。由于昆虫的可见光区要比人类的可见光区(390—770nm)更偏向于短波段光。大多数趋光性昆虫喜好330—400nm的紫外光波和紫光波,特别是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对这一波段更敏感。但不同种类的昆虫对不同波段光谱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如绿光对金黾子,黄光对蚜虫有较强的诱集力,可见黑光灯虽然能够对种类众多的昆虫进行诱引,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昆虫对黑光灯所发光线不敏感。因此单纯的黑光灯对昆虫的诱引性受到一定的局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效果好、光谱波长覆盖范围宽、能够最大量诱引昆虫的黑光氙气诱虫灯泡。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黑光氙气诱虫灯泡,包括玻璃外壳及灯泡内部的发光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光内管为氙气发光内管;所述的外壳内壁,其部分区域涂有黑光荧光粉层,剩余区域为透明区域。
所述的灯泡外壳内壁涂有黑光荧光粉层区域占外壳内壁面积的2/3。
该黑光荧光诱虫灯泡采用氙气发光内管,其亮度比普通灯亮三倍以上,其有效诱虫范围可由通常所用诱虫灯的20-30亩扩大为50-60亩,真正起到“高灯远照”的效果。氙气发光内管所发紫外光线的波长涵盖200-1200nm范围,既涵盖了大多数趋光性昆虫喜好的330—400nm的紫外光波,也涵盖了如金黾子、蚜虫等昆虫的趋光范围。该黑光荧光诱虫灯泡结构合理、幼虫效果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杀虫灯中。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玻璃外壳,2、氙气内管,3、内管支架,4、灯泡接口,5、外壳透明层,6、黑光荧光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黑光氙气诱虫灯泡,包括玻璃外壳1及灯泡内部的发光内管,发光内管采用氙气内管2,氙气内管2由导电内管支架3支撑并与灯泡接口4相连。
如附图所示,玻璃外壳1为透明玻璃,在外壳内壁部分区域涂有黑光荧光粉层6,剩余区域为由外壳透明层5形成透明区域。
为既能利用氙气灯的高亮度,也为达到诱虫的效果,灯泡外壳内壁涂有黑光荧光粉层6区域占外壳内壁面积的2/3,剩余的1/3区域为透明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大荣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大荣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8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体输送管路用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制加强型管道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