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8032.6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2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南京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10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床 升降 液压 电磁阀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棒材生产线后区的冷床上钢升降群板(又名:活动墙)是多段电磁阀控制的液压升降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在实际生产中要求动作一致的频繁往复控制、动作频率约10~15次/分钟。
目前该设备控制电路设计均被纳入PLC或DCS电路中,通常采用的设计为PLC输出点驱动接口继电器,接口继电器对应群板液压电磁阀,一对一控制。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液压电磁阀频繁动作时的冲击反电势,极易损坏接口继电器,如发生触点粘连、线圈损坏等现象。这样带来的高故障率、高维护量都不利于实际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性能更加稳定的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所述电路包括控制器、受所述控制器输出点控制的中间继电器、受所述中间继电器控制的接触器、受所述接触器控制的液压电磁阀、以及设置在所述液压电磁阀线圈两端的反并联放电二极管。
特别是,所述控制器为PLC或DCS。
特别是,所述电路还包括人机界面。
特别是,接触器的辅助触点信号反馈至控制器。
特别是,所述中间继电器并联另一中间继电器;所述接触器并联另一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由中间继电器驱动接触器,因接触器的触点电气寿命明显好于中间继电器而令此连接段内的工况更加稳定。且由于接触器的分断对继电器冲击较小,利用负载电流与触点电寿命成反比的特性可以提高中间继电器动作稳定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由接触器带动现场电磁阀,并在电磁阀线圈两端反并联放电二极管,解决了液压电磁阀在快速通断过程中的电冲击问题,同时利用接触器较高的通断能力实现了多组电磁阀并联,简化外部电路。中间继电器与接触器均做成互为备用的形式,将故障率降到最低。增加接触器动作反馈监视回路,通过控制器诊断及上位机(HMI)报警处理可以及时提示故障、减少维护时间。
本实用新型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结构合理,故障率低,维护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控制系统拓扑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接触器控制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现场电磁阀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包括便于人员进行操作的人机界面1、控制器2、受控制器2输出点控制的中间继电器3、受中间继电器3控制的接触器5、受接触器5控制的液压电磁阀4、以及设置在液压电磁阀4线圈两端的反并联放电二极管6。控制器2为PLC或DCS。
由于接触器抗电冲击能力较高,分断能力强,不会出现触点粘连等情况,有利于电磁阀频繁合、分控制,更符合工厂实际。对于动作一致的多组设备,按工艺分组同时控制,减少了PLC或DCS的控制输出点数。
该电路因设有人机界面而使用方便;接触器的辅助触点信号反馈至控制器,实现继电器故障自诊断,便于维护;中间继电器并联另一中间继电器,同时接触器并联另一接触器。这种中间继电器和接触器均采用互为备用的形式可以降低故障率,缩短停产时间。
本实用新型棒材冷床升降群板液压电磁阀控制电路多加了一个中转回路,理论上增加了故障点,电路系统也变得复杂。但从系统响应上看并未降低控制的实时需求,由于对电路性能的有针对性改善,可以大大降低故障率和维护量。同时可以通过对现场电磁阀根据工艺控制要求进行分组,减少控制回路数量。
优选实施例一:将上升电磁阀和下降电磁阀分成两组,即A组和B组。按工艺控制要求,将A组和B组再分别细分为A1~A4和B1~B4。因为不同的轧制规格对上冷床的群板长度要求是不同的,这些分组可以在人机界面上由操作人员决定投用与否,即实现甩群板的功能。在附图2至4中间继电器标号为Kx1/Kx2,接触器标号为-KMx1/-KMx2,电磁阀线圈标号为1EV1/1Evx,反并联二极管标号为6。图2表明了控制器驱动之间继电器、以及接收接触器反馈信号的接线关系。图2中的KMx1就是图3中KMx1的辅助触点,KMx2相同。图3中Kx1就是图2中Kx1的辅助触点,Kx2相同。图4中的KMx1就是图3中KMx1的另一组辅助触点,KMx2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南京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南京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80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