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碎麸装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0302.0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9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曾凡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凡燕 |
主分类号: | B02C19/22 | 分类号: | B02C19/22;B02C23/00;B65B37/10;B65B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碎麸装 包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破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破碎麸皮并将麸皮装包的机械。
背景技术
在榨油机将花生仁、油菜籽、茶籽、大豆等油料中的油脂榨尽后,油料的残渣从榨油机榨轴的末端排出。由于榨油机是利用压力将油料中的油脂挤出,工作时压力大,油料的残渣被挤压成块状、片状或饼状,致密而坚硬。这种致密、坚硬的块状、片状、饼状残渣通常被统称为麸饼。麸饼通常被用作饲料或饲料添加物,但坚硬的麸饼必须破碎成适当粒径的小块或小颗粒才能使用。目前,人们一般采用榔头、铁锹敲击的方式进行破碎,耗时费力,而且不容易控制粒径;破碎后的麸饼也需要人工铲入包装袋中储存备用,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全自动化的碎麸装包机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自动碎麸装包机,由机架、传动部、破碎部和提升部组成,传动部、破碎部和提升部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传动部包括电机、带轮、传动轴,电机通过带轮带动传动轴旋转。传动轴共两根,一根将电机传输过来的动力传输给破碎部,一根传输给提升部。
所述破碎部包括破碎槽、螺旋破碎传送轴和筛网,榨油机排出的麸饼直接掉入破碎槽中,螺旋破碎传送轴在破碎部传动轴带动下旋转,不规则挤压麸饼,麸饼在挤压力作用下破碎,同时被螺旋牵引向前运动。槽体靠近螺旋破碎传送轴末端位置设置筛网,筛网网孔形状和大小根据需要设置,破碎后传输到筛网 的麸饼碎块小于网孔孔径的就通过网孔进入提升部,大于网孔孔径的留在破碎槽中继续破碎。破碎部传动轴的中部设置一锥齿轮与螺旋破碎传送轴始端的锥齿轮啮合实现动力传输。
所述提升部将破碎的麸饼提升到一定高度方便装包。提升部实质为一向上传送装置,可以用螺旋传送和皮带翻斗两种方式实现。螺旋传送方式采用与螺旋破碎传送轴结构相同的螺旋传送轴,螺旋传送轴旋转,破碎后的麸饼沿螺旋向上运动,实现提升功能,同时也兼具继续破碎的功能。运送到螺旋传送轴顶端的麸饼掉入下方预先放置好的口袋等容器中,实现自动装包功能。螺旋传送轴底端有一锥齿轮,与提升部传动轴上的锥齿轮啮合实现动力的传输。
皮带翻斗方式通过在提升部机架顶端安装一从动轮,从动轴中部设置一带轮,在提升部传动轴的中部也设置一带轮,带轮和从动轮上张拉皮带,在皮带的外表面安装翻斗。皮带逆时针转动,翻斗从提升部底端铲入碎麸饼,在提升部顶端,翻斗开口被翻转向下,将碎麸饼倒入预先安装好的口袋中,实现提升和装包功能。
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麸饼自动破碎装包的功能,与传统的人力破碎相比,避免了人力消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该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耗低,尤其适用于小型榨油作坊麸饼的破碎。
附图说明
图1是提升部采用螺旋传动方式示意图。
图2是提升部采用皮带翻斗方式示意图。
图中:1-机架,2-电机,3-降速带轮,4-破碎部传动轴,5-锥齿轮I,6-锥齿轮II,7-破碎槽,8-螺旋破碎传送轴,9-筛网,10-提升部传动轴,11-锥齿轮III,12-锥齿轮IV,13-螺旋传送轴,14-提升部壳体,15-传动带轮,16- 皮带,17-翻斗,18-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有部件都安装在机架1上,电机2启动后通过降速带轮3将动力传动到破碎部传动轴4,破碎部传动轴4的中部安装有锥齿轮I5,锥齿轮I5与螺旋破碎传送轴8始端的锥齿轮II6啮合,动力被传输到螺旋破碎传送轴8。螺旋破碎传送轴8在动力作用下旋转,从榨油机排出的麸饼掉入破碎槽7,麸饼受旋转的螺旋破碎传送轴8的破碎力作用被破碎,实现自动破碎的动能,同时被螺旋牵引向前运动到螺旋破碎传送轴8的末端。螺旋破碎传送轴8末端与破碎槽7的末端靠近,在破碎槽7的末端竖直安放筛网9,筛网9的网孔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需破碎的粒径决定,此时,破碎后粒径小于筛网孔径的麸饼通过筛网调入提升部底部,而粒径大于筛网孔径的麸饼继续留在破碎槽7中继续破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凡燕,未经曾凡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0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共享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塑料撕碎机转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