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调温塔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1041.6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4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村川忠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C1/16 | 分类号: | F28C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李雪春;武玉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塔,用于将来自垃圾焚烧炉的220℃~280℃的除尘前的废气通过水雾冷却至170℃~200℃附近,特别涉及调温塔的新结构,在调温塔内对气流进行整流,预先防止水和灰尘附着到塔壁上以及防止塔壁腐蚀等。
背景技术
如图7、图8所示,以往的调温塔在大体圆筒形状的塔的上部设有废气的导入管道1。导入管道1的一对垂直壁1a、1b设置成与构成塔的水平断面的圆的一个直径上的直线C平行。此外,在塔的下部设有冷却的废气的排出口2,在塔顶壁的大致中心部设有水雾喷嘴3。
但是,由于所述调温塔仅仅是具有水雾喷嘴3,而基本没有考虑气流的整流,所以存在以下问题。
即,在该调温塔中,由于废气与导入管道1的一对垂直壁1a、1b平行地流入塔内,所以如图8所示,在塔内的比所述垂直壁1a、1b的延长线更靠外侧产生漩涡状的气流,所述漩涡状气流成为塔内的气流速度分布紊乱的一个原因。
由于送入调温塔的来自垃圾焚烧炉的废气未进行除尘,灰尘多且含有腐蚀性的气体,所以当调温塔内发生这种气流紊乱时,由水雾喷嘴3喷雾的水与气体的混合(热交换)不充分,从而出现了灰尘D附着在塔壁上和水直接浸湿塔壁等情况。因此,引起了气体通路堵塞,以及在湿润的壁部分处,气体中的HCl、SO2与金属壁发生反应,使壁面发生急剧腐蚀,从而在壁面上产生孔洞等故障。
此外,图9表示了一种以往的调温塔。与图7、图8的调温塔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水雾喷嘴3设置在塔上部的周壁上,但仍然存在与上述同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温塔,能够解决以往的调温塔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减少将废气导入调温塔时的气流的紊乱,整流为使废气在塔内的所有部位平均地流动,使水雾喷嘴喷射出的水和废气可靠地混合、接触,有效降低废气的温度,并预先防止水滴和灰尘附着在塔壁上以及防止塔壁腐蚀等。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认真探讨,其结果发现通过将废气的导入流路做成特定形状,并在导入流路的入口部附近设置垂直板等,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并基于以上的技术构思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1方式的调温塔利用从一个或多个水雾喷嘴喷雾的水冷却来自垃圾焚烧炉的废气,所述调温塔的特征在于,在塔的上部形成有废气的导入流路,随着从导入流路的入口部朝向导入流路与塔的连接部,导入流路的气流流路面积扩大,在导入流路的入口部附近设置有至少一枚垂直板,在导入流路与塔的连接部附近,朝向气流下游侧向下方倾斜地设置有至少一枚水平板,在水平板的气流下游侧,横跨从塔顶壁至导入流路的下部壁附近的高度范围,沿导入流路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枚垂直隔板,在调温塔上部的比垂直隔板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上,沿塔的整个水平断面设置有栅格状的开口,调温塔的顶壁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气流下游侧向下方倾斜。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调温塔如上所述,废气的导入流路随着朝向气流下游其流路面积扩大,且在气流流通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垂直板、水平板、垂直隔板和栅格状的开口,而且,由于塔顶壁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气流下游侧向下方倾斜,减少了向塔内导入废气时的气流的紊乱,可以把废气整流为在塔内的所有部位上平均地流动。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2方式的调温塔,所述顶壁包括:顶壁平面部,从导入流路的上部壁向后方连续形成;下垂壁部,从顶壁平面部垂下并与导入流路相对;以及倾斜顶壁部,从下垂壁部的下端朝向气流下游侧向下方倾斜。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3方式的调温塔,所述导入流路的左右的垂直壁相对于导入流路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分别呈10°~30°的角度。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4方式的调温塔,所述垂直板的高度为导入流路的上部壁与下部壁之间距离的75%~85%,所述垂直板的宽度为垂直板的高度的60%~70%。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5方式的调温塔,所述水平板朝向气流下游侧向下方倾斜20°~40°的角度。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6方式的调温塔,所述垂直隔板从塔顶壁延伸到比导入流路的下部壁更靠下方。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7方式的调温塔,所述导入流路的入口部连接有供给流路,所述供给流路从水平方向、斜上方和斜下方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供给废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造船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10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