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8339.1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1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生;杨建华;蔡金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B11/02 | 分类号: | B04B11/02;B04B11/08;B04B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任立;姚姣阳 |
地址: | 210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心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卧螺离心机360度排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工业的发展,卧螺离心机在环保行业及其它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卧螺离心机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固相排渣结构直接影响到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能力、分离效果和耐磨性能,因此对固相排渣结构的设计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含固量较高、固相颗粒硬度大的物料,由于单位时间内需要排出大量的固渣,同时由于固相颗粒对排渣口造成的磨损较大,排渣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了其排渣是否通畅及耐磨性能是否优异。
目前,卧螺离心机排渣结构设计主要以应用广泛的圆孔结构型式为主,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卧螺离心机包括锥转鼓1、螺旋2、锥套3和端盖轴4,工作时,由螺旋2推出的渣相沿着排渣流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排出转鼓1,然后从罩壳的固相出口排出卧螺离心机。这种结构型式由于受锥转鼓1刚度影响,排渣孔不能开得过大,及在圆周方向上排渣角度只占约180度,影响了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能力,同时排渣口内壁呈内圆弧形,存在积渣的情况,部分渣相推不到排渣孔,另外未被硬质合金耐磨套覆盖保护的排渣口区域存在容易磨损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排渣能力大、积渣少、耐磨性能好的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包括锥转鼓和端盖轴,所述锥转鼓固定于所述端盖轴上,还包括多个出渣通道,所述多个出渣通道为半圆形柱状结构,均匀分布于所述锥转鼓的出渣口处,并与端盖轴连接,在圆周360度任意方向,沉渣均可通过圆弧形的出渣通道排出锥转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为,所述出渣通道与端盖轴通过止口与螺钉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耐磨瓦,所述耐磨瓦设置于所述锥转鼓的圆弧面上,以提高锥转鼓的耐磨性及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瓦与所述锥转鼓通过法兰盘限位连接,防止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耐磨瓦为硬质合金材质。
进一步的,还包括刮刀,所述刮刀设置于所述锥转鼓的外壁,用于将粘结于卧螺机罩壳内壁上的渣刮掉,确保排渣通道保持通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没有排渣死角,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固相沉渣排出锥转鼓,避免了沉渣在锥转鼓小端的堆积,确保了及时排渣,排渣能力大、积渣少、耐磨性好、可维修性好、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锥转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锥转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锥转鼓;2、螺旋;3、锥套;4、端盖轴;
5、法兰盘;6、耐磨瓦;7、刮刀;8、出渣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锥转鼓1和端盖轴4,锥转鼓1固定于端盖轴4上。
锥转鼓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出渣口处均匀分布有多个出渣通道8。出渣通道8为半圆形柱状结构,并与端盖轴通过止口与螺钉连接,在圆周360度任意方向,沉渣均可通过圆弧形的出渣通道排出锥转鼓1。
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渣装置还包括耐磨瓦6和刮刀7。耐磨瓦6为硬质合金材质,设置于所述锥转鼓1的圆弧面上,通过法兰盘5限位连接,以提高锥转鼓1的耐磨性及使用寿命,并防止脱落。刮刀7设置于锥转鼓1的外壁,用于将粘结于卧螺机罩壳内壁上的渣刮掉,确保排渣通道保持通畅。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卧螺离心机的排渣装置,排渣时,在圆周360度任意方向,沉渣均可通过圆弧形的出渣通道排出锥转鼓1,没有排渣死角,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固相沉渣排出锥转鼓;刮刀7及时将粘结于卧螺机罩壳内壁上的渣刮掉,避免了沉渣在锥转鼓小端的堆积,确保了及时排渣。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83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包裹线性载体施胶的喷嘴
- 下一篇:餐厨垃圾间歇式除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