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油机软启动耦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2940.8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0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军;赵金春;李洪扩;刘杰;牛金花;张阁平;崔学政;陈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
主分类号: | F16D43/18 | 分类号: | F16D43/18;H02K7/108;E21B43/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10002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油机 启动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抽油机动力机械传动软启动耦合技术,具体而言是一种抽油机软启动耦合器。
背景技术
抽油机启动时都是带载启动,启动载荷较大,油田在选配电机时为了启动顺利,不影响生产,一般按最大启动扭矩选配电机,而抽油机启动后正常工作时平均转矩与最大扭矩相比又较低,所以电机输入功率一般仅有额定功率的三分之一,这是造成“大马拉小车”的主要原因。其次,油田在选配电机时考虑油井工况异常,如砂卡结蜡时,不致因启动困难烧毁电动机,当油井负荷因修井等原因负荷变大时不频繁更换电动机,而人为又增大了电机功率容量,加剧“大马拉小车”这一现象。以往使用了一些不同原理和结构的抽油机软启动装置,也产生了一些有效作用,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采用可控硅控制装置软启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该方案存在电气复杂化、可靠性降低、启动转矩不足问题。采用抽油机液力耦合器传动系统,可以实现抽油机的软启动,但是由于液力耦合器是以液体为介质,靠液体动量矩之变化传递能量,因此液力耦合器本身存在能量损失,机械效率小于1。加装变频器,通过改变拖动装置的电特性来可达到较好的软启动效果,但是该方案也存在电气复杂、可靠性降低、启动转矩不足问题。采用双速或多速电机替代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方案,可对电动机进行调参、改变抽汲参数,但缺点是电动机低速启动,相应扭矩难以提高,所以软启动效果不明显。采用在电机输出轴安装蓄能器飞轮和离合器装置,可以实现抽油机的软启动,但是需要安装飞轮,结构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抽油机软启动耦合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输出轴、 壳体、 输入轴、离心块、 耦合鼓轮、主动轮、 电机、 轴承、 联接盘。其抽油机软启动耦合器的输入轴与主动轮固定联接,输入轴设有内孔并开有键槽,与电机轴联接,主动轮设有侧板,侧板拨动离心块旋转,离心块为四块四分之一圆环组成,其外圆面上贴有摩擦片,主动轮达到一定转速时离心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靠向耦合鼓轮,与耦合鼓轮发生摩擦传递扭矩,耦合鼓轮与输出轴固定联接,当输入轴转速达到一定值时,离心块的摩擦力矩大于启动载荷时,耦合鼓轮即会带动输出轴旋转。正常工作时,离心块最大静摩擦力产生的扭矩大于工作扭矩,因此离心块与耦合鼓轮之间不滑动,输入轴与输出轴转速相等,可以保证较高的机械效率。耦合鼓轮与输出轴两端设有滚动轴承,壳体右端设有联接盘,连接盘与电机外壳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机械式摩擦离合,结构简单,实现电机空载启动,启动电流小,抽油机软启动,保护抽油设备,节约电能,提高机械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图2的A-A视图
附图中,1. 输出轴,2. 壳体,3. 输入轴,4. 离心块,5. 耦合鼓轮,6. 主动轮,7. 电机,8. 轴承,9. 连接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抽油机软启动耦合器由输出轴1、 壳体2、 输入轴3、离心块4、 耦合鼓轮5、主动轮6、 电机7、 轴承8、 联接盘9组成。其抽油机软启动耦合器的输入轴3与主动轮6固定联接,输入轴3设有内孔并开有键槽,主动轮6设有侧板,侧板拨动离心块4旋转,离心块4为四块四分之一圆环组成,其外圆面上贴有摩擦片,主动轮6达到一定转速时离心块4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靠向耦合鼓轮5,与耦合鼓轮5发生摩擦传递扭矩,耦合鼓轮5与输出轴1固定联接,耦合鼓轮5与输出轴1两端设有滚动轴承8,壳体2右端设有联接盘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2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