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2029.2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2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千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埃克萨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温国林 |
地址: | 300112 天津市西***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静 结合 蓄热 供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供暖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
背景技术
市场上冬季用于供暖的电器多为直热式电暖器,往往在用电高峰同时用电,断电后就不能向室内持续供热。这种直热式电暖器的缺点是使用能耗大且供暖效果有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用电需求管理政策,推行峰谷电价,鼓励支持低谷蓄电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蓄热式电暖器应运而生,这种电暖器可利用夜间谷电电价时段充电蓄热,当达到预设温度后自动断电;白天峰电时段使用时,机器内部的蓄热体可在断电情况下持续向外界环境释放热量。
目前市场上蓄热式电暖器分为静态供暖及动态供暖两种机型。1)静态供暖机型在机器顶部预留了出风口及风门,当需要供暖时打开风门,被蓄热体加热后的空气由于变的稀薄而向上流动,通过出风口与外界冷空气形成自然对流换热。2)动态机型除在机器底部设置出风口外,在机器内部设置了风机,当需要供暖时启动风机将外界冷空气吸入蓄热体,被加热后由机器底部的出风口流出,实现了与外界环境强制换热的过程。动态供暖机型具有供暖快速、热效率高的优点,尤其适合室内需要快速升温的情况。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的缺点和不足:
1)静态供暖机型虽然造价成本较低,但存在供暖启动速度慢的缺点;2)动态供暖机型在供暖过程中风机始终启动,当外界环境温度与体感舒适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种供暖方式无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该电蓄热式供暖器节约了能源,提高了供暖启动速度,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上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处设置有风门,
在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金属托板,所述金属托板的表面设置有下出风口,在所述下出风口处垂直设置有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的两侧放置蓄热砖,在所述蓄热砖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层;在所述金属托板上垂直设置有金属隔板,在所述金属隔板一侧设置有风机室,所述风机室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金属隔板并贯穿至所述蓄热砖;在所述风机室的后壁上设置有通风散热孔;所述电加热管的电源线与所述风机的电源线在所述风机室内的配线盒中并联连接外部温控器。
在所述蓄热砖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层具体为:
所述保温层包覆在所述蓄热砖的外部,并与所述壳体的顶部及相邻壳壁间留有空隙。
所述壳体的材料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在低谷电蓄热的同时可自行选择放热供暖或单纯蓄热,在峰电时段断电后仍能在相当长时间段内持续供暖以满足用户需要;用户可根据外界环境温度与个人需要随意切换动静态供暖模式,使供暖过程更具人性化,操作灵活简便,快速供暖、零污染环境同时更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壳体; 2:保温层;
3:电加热管; 4:蓄热砖;
5:上出风口; 6:下出风口;
7:风门; 8:温控器;
9:配线盒; 10:电加热管的电源线;
11:风机的电源线; 12:通风散热孔;
13:金属隔板; 14:风机;
15:风机的出口; 16:金属托板;
17:风机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电蓄热式供暖器的供暖启动速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参见图1、图2和图3,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动静结合型电蓄热式供暖器,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设置有上出风口5,上出风口5处设置有风门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埃克萨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埃克萨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2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