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弧氧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1348.1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8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江林;孙学通;陈贤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5D11/02 | 分类号: | C25D1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8 | 代理人: | 刘文求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金属材料表面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解池上设置有散热翅片的微弧氧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微弧氧化装置的电解池一般都是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等外形,整个电解池置入冷却水箱中,冷却水箱体上、下分别设置冷却水进、出口。在电解池中内置电动搅拌棒、温度计等。
但是,现有的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等外形微弧氧化装置存在以下缺点:电解池容积与散热面积比(V:S)不够大,散热效果不理想;在搅拌过程中,立方、长方腔体的电解池的各顶角处出现搅拌“死角”,微弧氧化过程中电解质传质效果不佳;电解池阴(阳)极(不锈钢电解池外壳)与阳(阴)极(金属工件)工作距离不一致,导致金属工件表面的氧化物层形貌、厚度不均一等。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弧氧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微弧氧化装置在微弧氧化过程中散热效果不理想、电解质传质效果不佳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弧氧化装置,所述微弧氧化装置包括电解池、电源和冷却水箱,所述电解池置于冷却水箱体中,所述电解池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电解池为球状电解池。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球状电解池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散热的翅片。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翅片沿着所述球状电解池的外表面径向等距排布。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微弧氧化装置还包括搅拌棒、温度计和用于固定待微弧氧化处理的金属工件的固定部件;所述球状电解池的上端开口并设置有绝缘塑料盖,所述绝缘塑料盖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搅拌棒、温度计和固定部件的固定孔。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搅拌棒为聚四氟乙烯搅拌棒;所述搅拌棒的一端设有叶片,置于所述球状电解池内腔中,所述搅拌棒的另一端与一电动机相连。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温度计包括热电偶和温度显示器,所述热电偶与所述温度显示器相连,所述热电偶置于所述球状电解池内腔中,所述温度显示器设置在所述球状电解池外。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待微弧氧化处理的金属工件连接,置于所述球状电解池内腔中。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水箱为透明的塑料玻璃冷却水箱,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球状电解池的支座,顶部设置有用于防止球状电解池浮动的挡板。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水箱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冷却水进入的进水口,下端设置有用于排放冷却水的出水口。
所述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中,所述球状电解池为不锈钢球状电解池,所述翅片为不锈钢翅片,所述不锈钢翅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不锈钢球状电解池上。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表面积/体积(容积)最大的球状作为电解池的主体,传热面积最佳、散热效果最好。借鉴翅片式换热器原理,在电解池外表面设置有加快散热的翅片,增大了传热面积及传热系数(冷流体侧的滞流层变薄),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从而增加了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所述微弧氧化装置在微弧氧化过程中具有散热快,阴、阳极工作距离基本一致等优点,有利于在金属工件表面形成均一的氧化物层。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微弧氧化装置造型美观、使用方便,能够用于小金属工件的微弧氧化及实验室中的微弧氧化工艺的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弧氧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弧氧化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微弧氧化装置,是一种散热快、传质效果佳、微弧氧化所得到的金属氧化物层厚度均一的微弧氧化装置,其主要改进在于,所述微弧氧化装置的电解池为球状电解池,电解池采用表面积/体积(容积)最大的球状外形,传热面积最佳、散热效果最好,而且球状电解池腔体内无搅拌“死角”,有利于传质,因此电解液浓度均一,同时也有利于热量的传导。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所述球状电解池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加快散热的散热翅片,增大了传热面积及传热系数(冷流体侧的滞流层变薄),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从而增加了传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未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13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