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6974.1 | 申请日: | 2012-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0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强;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飞 |
主分类号: | B21B27/03 | 分类号: | B21B27/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结构 强度 轧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制造领域,涉及到高压轧车设备的关键部件,具体涉及到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
背景技术
粘胶短纤维生产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将已经淋洗好的毛被,通过高压轧辊,最大程度地榨去毛被中的水份,为下一道烘干工序提供含水底、含水均匀的毛被,以达到烘干均匀、节约蒸汽能源。通常使用的均匀轧车能保证织物经轧压后具有均匀的轧余率。但此类轧车制造成本高,价格昂贵。目前宽幅系列均匀轧车多依赖于进口。通常,轧辊的辊筒(受压面)和两端轴头焊于一体,由自重和受压产生弯曲变形,且在旋转中承受交变应力,使辊子间产生不均匀的线压力而影响织物轧液的均匀效果。现行的中支轧辊由于自重和受压后产生的挠度变化小得多,轧辊的辊筒是绕固定不动的中心轴转动的,在受压时,仅中心轴产生弯曲变形,辊筒挠度变化很小,因而辊子间线压力均匀,织物轧液的均匀效果好。但由于中支轧辊轴承的装卸、润滑困难,另有仿中支轧辊形式的轧辊,该轧辊中没有安装轴承,辊筒和轴头在中支点处焊于一体,它与普通的轧辊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且随着幅宽的增加,中支点离轴头两端的支点越远,中支点处所承受的交变应力越大,加上焊接产生的应力作用而易使该部位开裂而断裂。因此轧辊轴承的装卸、润滑困难问题一直阻碍其在染整生产线上的应用,现阶段同行业使用的高压轧车上压轧辊是一种钢辊芯,外包一层25mm厚硬度为78度的橡胶辊,下轧辊是一种带有孔眼的空心不锈钢轧辊,当有30-40mm厚的含水毛被在两轧辊轧过时,会将毛被中的水分榨出,由于含水毛被在辅毛和淋洗过程中不可能厚度很均匀,而包胶的上轧辊弹性差、强度低,经不起过高的压轧力即会损坏,使用寿命也短,由于毛被脱水不均匀,剩余含水高,对下一道烘干造成蒸汽能源浪费,烘毛干湿不均,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技术问题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以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材料和硬质合金层制成的辊套,以改性聚氨酯做为轧辊外壳,并将包胶厚度加大到50mm厚,其硬度为60度,它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弹性大、可耐较高线压强,可达到耐用,脱水效果好的特点,经和原包普通胶辊对比使用,做到了设备运行稳定,毛被脱水效果可提高10%,产品可经久耐用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包括辊筒、辊套、辊套硬质合金层、轴套、接轴、端盖、螺栓。其特征在于:辊套由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材料和硬质合金层制成,硬质合金层复合在辊套之外,两者系复合离心浇铸而成,辊筒整体浇注在辊套上,辊套与轴套之间通过过盈热压配合,轴套与接轴之间通过过盈热压配合,辊套与端盖之间通过螺栓螺纹连接。
所述的辊筒为改性聚氨酯材料制成,其厚度加大到50mm厚,硬度为60度,起压榨脱水之作用。
所述的辊套支撑固定辊筒,辊套上有若干固定孔,与改性聚氨酯辊筒背面的固定点相对应。
所述的轴套,连接接轴与辊套。
所述的接轴作用于轧辊与设备的连接与传动。
所述的端盖固定连接辊筒。
所述的螺栓作用于端盖与辊筒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辊套是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材料和硬质合金层制成,硬质合金层复合在辊套之外,两端过盈装配,轴头、辊体外表开有轴向键槽。辊筒为50mm厚改性聚氨酯胶,其硬度为60度,改性聚氨酯辊筒为一次真空脱泡铸成,辊筒表面经切削、磨光。
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的工作原理:通过与金属下轧辊之间的挤压将两压辊之间中毛被所含的水分榨出。经过下压辊的槽孔中排出。
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结构高强度轧辊的有益之处在于:
目前使用的高压轧车上压轧辊是一种钢辊芯,外包一层25mm厚硬度为78度的橡胶辊,而橡胶的弹性较差、强度低,且加工工艺为多层包胶硫化成型,经不起过高的压轧力即会损坏,且一处损坏导致整层脱落致使整个压辊报废。使用寿命很短,毛被脱水不均匀,剩余含水高,对下一道烘干造成蒸汽能源浪费,烘毛干湿不均,影响产品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飞,未经袁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69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