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木结构梁或柱的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6278.0 | 申请日: | 2012-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7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刘义;高宗祺;陆建勇;杨勇;薛建阳;戴军;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史玫 |
地址: | 71008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结构 加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加固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木结构梁或木结构柱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木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在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古建筑中,其份量更甚。国内现存大量的古代木结构,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
由于年代久远,大量的木结构梁、柱出现虫蛀、开裂等不同程度的破坏,亟需修缮。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钢板约束法和黏贴碳纤维布法。其中钢板约束法的约束效果较差,用钢量较多,且施工难度较大;对于黏贴碳纤维布法,只有当构件变形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挥作用,且加固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施力点均匀、整体结构稳定的木结构梁或柱的加固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木结构梁或柱的加固装置包括紧固于木结构梁或木结构柱周身的多道钢带箍,所述钢带箍的张拉应力为钢带的极限抗拉强度的60%~80%。
所述钢带箍上设有用气动钢带打包机封固的打包扣,相邻钢带箍上的打包扣位于木结构梁或木结构柱的不同侧面。
所述钢带箍材质为发蓝钢带、不锈钢带或铝合金带。
所述钢带箍的抗拉强度≥800MPa,钢带箍的钢带厚度为0.5~1.5mm,钢带箍的钢带宽度为30~100mm。
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依靠打包钢带箍对木结构梁或柱产生较大的横向约束预应力,使梁、柱中既有部分受到良好主动横向约束,可以有效改善梁、柱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并有效限制或延缓开裂,且该装置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性能优良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木结构梁的加固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木结构柱的加固装置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遵循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实施例所提供的木结构梁1加固装置包括沿梁长度方向横向紧固于木梁身上的多道钢带箍2,所述钢带箍2的张拉应力为钢带的极限抗拉强度的60%。其中的钢带箍2上设有用气动钢带打包机封固的打包扣3,相邻两道钢带箍上的打包扣3位于木梁的不同侧面,钢带箍2材质为发蓝钢带,钢带箍2的强度为900MPa,厚度为1.0mm,宽度为100mm。
在对木梁1进行加固之前,先进行表面清理,然后将钢带箍2沿木梁1周向闭合,利用气动打包机将钢带箍2打包安装,用打包扣3永久封口固定,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上的打包扣3位于木梁的不同侧面,相邻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间距在梁端为300mm,跨中为500mm,打包安装时,调整给定气压值控制钢带箍2的打包松紧度使钢带张拉应力为钢带极限抗拉强度的60%。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遵循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实施例所提供的木结构柱1加固装置包括沿柱高度方向横向紧固于木柱身上的多道钢带箍2,所述钢带箍2的张拉应力为钢带的极限抗拉强度的70%。其中的钢带箍2上设有用气动钢带打包机封固的打包扣3,相邻两道钢带箍上的打包扣3位于木柱的不同侧面,钢带箍2材质为发蓝钢带,钢带箍2的强度为1000MPa,厚度为1.0mm,宽度为80mm。
在对木柱1进行加固之前,先进行表面清理,然后将钢带箍2沿木柱1周向闭合,利用气动打包机将钢带箍2打包安装,用打包扣3永久封口固定,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上的打包扣3位于木柱的不同侧面,相邻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间距在柱端为300mm,中部为600mm,打包安装时,调整给定气压值控制钢带箍2的打包松紧度使钢带张拉应力为钢带极限抗拉强度的70%。
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动打包技术在实现增加受力元件(外包钢带箍)提高强度以外,最重要之处在于依靠打包钢带箍对构件中木材产生非常大的横向约束预应力,使所加固构件中既有材料受到良好主动横向约束,可以有效改善受约束构件的强度变形能力,并有效限制或延缓构件的开裂,从而极大提高所加固构件变形性能和耗能能力,属于主动加固技术范畴,可全面提高加固后构件强度、变形、耗能和抗震性能等各项性能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62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