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逆流引流袋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2669.5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3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印正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印正梅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流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具,尤其是一种防逆流引流袋。
背景技术
引流袋是用于在手术之后身体内部或手术局部深处有渗血积液等液体到处的常用医疗用具,现有的引流袋一般包括一用于收纳被导出液体的袋体,一用于引出液体的导引管以及连接导引管和袋体的连接头,现有的引流袋在使用时容易造成已导出到袋体中的液体逆向回流到体内的情况,不仅影响导引效果,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感染,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为了防止逆流,现有的引流袋通常在连接头上设置止流阀,但是由于导引管管路细小,而止流阀结构较复杂,造成止流阀结构稳定性欠佳,容易失效,失去防逆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杜绝已导出液体逆向回流、防回流稳定性好、提高导引效果的防逆流引流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一储液袋体,及袋体上的引流管和出液管,在出液管上设有止流结构,其改进在于:所述止流结构包括第一出液连接管和第二出液连接管,所述的第一出液连接管和第二出液连接管之间通过一圈体连接,第一出液连接管和第二出液连接管分别与圈体侧壁导通,所述的圈体内设有一旋转后形成止流和导通的止流阀,所述的止流阀包括一与圈体内壁贴合的内圈,所述的内圈中设有一导通管,导通管两侧与内圈侧壁导通,所述的内圈上设有控制内圈旋转的把手。
优选地,所述的把手设于内圈的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把手控制内圈旋转可以将导流管与导引管连接管和袋体连接管导通,形成引流所需要的通路,当需要止流时,再次扳动把手控制内圈旋转使导流管偏离导引管连接管和袋体连接管与圈体侧壁的导通孔,从而可以防止液体回流,提高防逆流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通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止流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袋体1、引流管2、出液管3、第一出液连接管41、第二出液连接管42、圈体43、内圈44、导通管45、把手4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防逆流引流袋包括一储液袋体1,及袋体1上的引流管2和出液管3,在出液管3上设有止流结构,其中:所述止流结构包括第一出液连接管41和第二出液连接管42,所述的第一出液连接管41和第二出液连接管42之间通过一圈体43连接,第一出液连接管41和第二出液连接管42分别与圈体43侧壁导通,所述的圈体43内设有一旋转后形成止流和导通的止流阀,所述的止流阀包括一与圈体43内壁贴合的内圈44,所述的内圈44中设有一导通管45,导通管45两侧与内圈44侧壁导通,所述的内圈44上设有控制内圈44旋转的把手45。
使用时,通过把手6控制内圈4旋转可以将导流管5与第一出液连接管41和第二出液连接管42导通,形成引流所需要的通路,当需要止流时,再次扳动把手6控制内圈4旋转使导流管5偏离第一出液连接管41和第二出液连接管42与圈体3侧壁的导通孔,从而可以防止液体回流,提高防逆流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把手6设于内圈4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印正梅,未经印正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26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