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用货钩总成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2225.1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康凯;张鹏聚;刘安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7/06 | 分类号: | B60P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用货钩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车辆用货钩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货构总成是SUV车型行李箱内的标准配置之一,也是其它车型的选装配置。货钩总成对行李箱内放置、捆绑货物的方便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对车辆的使用感受。因此,它是车辆配置方面不可忽视的一点,要保证货钩总成有足够的强度、合适的大小、便于开启和关闭。但是现有货钩总成均没有自动回位的功能,不便于关闭,且可能对乘员、货物、车辆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用货钩总成及车辆,使货钩在未使用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贴合于车身),避免对人员和货物的伤害,确保了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用货钩总成,包括:
安装板;
与所述安装板结合在一起的货钩;
缠绕在所述货钩的旋转轴处的回位弹簧;
以及卡接在所述货钩上,并固定所述回位弹簧的旋转端的卡扣。
其中,所述安装板为弯折状的双层板,所述双层板中的上板和下板的弯折位置形成包裹所述货钩的管状结构截面。
其中,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分别具有将所述货钩总成安装于车辆上的安装孔。
其中,所述上板上的安装孔为圆形孔,所述下板上的安装孔为长圆孔。
其中,所述货钩为金属折弯结构,所述货钩的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货钩的折弯处。
其中,所述管状结构截面具有固定所述回位弹簧的固定端的缺口。
其中,所述回位弹簧为螺旋弹簧。
其中,所述卡扣为注塑结构的卡扣。
其中,上述车辆用货钩总成还包括:包裹在所述货钩的工作部位的胶套;
其中,所述胶套为热缩管结构的胶套。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结构,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辆用货钩总成,所述车辆用货钩总成固定于所述车身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采用回位弹簧结构,使货钩在未使用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贴合于车身),避免了对人员和货物的伤害,同时也防止了车辆在颠簸时,货钩总成与车身反复磕碰产生噪音;采用胶套结构,包裹在货钩的工作部位,用于避免噪音、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货钩总成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货钩总成的后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货钩总成沿A-A方向的阶梯状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包括货钩总成结构的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用货钩总成,其中,图1为该货钩总成的主视图,图2为后视图,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该货钩总成包括:安装板1;与所述安装板1结合在一起的货钩4;缠绕在所述货钩4的旋转轴41处的回位弹簧6;以及卡接在所述货钩4上,并固定所述回位弹簧6的旋转端61的卡扣7;
其中,所述货钩4为金属折弯结构,所述货钩4的所述旋转轴41位于所述货钩4的折弯处,用于固定绳索、货物等;
所述回位弹簧6为螺旋弹簧,有效增大回位力;所述卡扣7为注塑结构的卡扣。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采用该回位弹簧结构,使货钩在未使用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贴合于车身),避免了对人员和货物的伤害,同时也防止了车辆在颠簸时,货钩总成与车身反复磕碰产生噪音。
其中,所述安装板1采用钣金冲压工艺制造,冲压完成后,为弯折状的双层板结构,所述双层板中的上板和下板的弯折位置形成包裹所述货钩4的管状结构截面,将货钩4包裹在其中;其中,所述管状结构截面具有固定所述回位弹簧6的固定端的缺口3。
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分别具有将所述货钩总成安装于车辆上的安装孔。所述上板上的安装孔21为圆形孔,当该货钩总成安装于车辆的车身结构上时,安装孔21作为安装螺栓的过孔;所述下板上的安装孔22为长圆孔,也作为安装螺栓的过孔,同时避免由于冲压误差,遮挡上板的圆形孔。
优选的,车辆用货钩总成还包括:包裹在所述货钩4的工作部位的胶套5;所述胶套5优选为热缩管结构的胶套;该胶套5包裹在货钩4工作部位,用于避免噪音、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22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