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2511.X | 申请日: | 2012-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5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永全 |
主分类号: | F24H1/40 | 分类号: | F24H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2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二次 热源 再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热源再利用,尤其系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能源短决,开发二次热源再利用极其重要,开发二次热源可节约能源和减少热源排放。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能源的需要,工业不断扩大,二次热源的直排放,还末能好好利用。
以锅炉为例:在锅炉正常工作时热源在锅炉中心不断扩大,热源扩大从锅炉排放口进入锅炉排烟管到锅炉排烟管出口外,热源在锅炉排烟管排放过程中存在大量热源,令到锅炉排烟管内壁热源温度非常高,现有锅炉排烟管将高温热源直接排出外面,增加空气中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提高热源利用率、减少高温气体排放、节约能源的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所述锅炉包括炉腔、排放口和排烟管,其特征是,所述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包括内循环水管和水箱,内循环水管绕设在炉腔壁体、排放口壁体和排烟管壁体中,内循环水管两端分别与水箱连通,水箱设置在锅炉上;水箱中还连通有用于与取暖设备连接的外循环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一种方案,所述水箱设置在排放口壁体中,内循环水管靠近排烟管顶端管口处还接驳有补水管,补水管通过控制水阀与自来水管连接。内循环水管排烟管壁体顶端管口处往下绕设,然后回到水箱。
所述内循环水管和外循环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控循环水泵和第二温控循环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此款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的内循环水管从锅炉排烟管顶峰环绕锅炉排烟管壁体紧贴顺流下到锅炉周边后与排放口壁体上的水箱连通,水箱设置多条外循环水管各有其用,外循环水管把水箱内高温度水转移传送到取暖设备中,高温度水在取暖设备中与外界热交换后,温度降低并回流至水箱中重新流经内循环进行加热。锅炉排烟管内壁水平位置越低,温度越高,所以循环水管吸入温度同样越高,进入水温度越高,水流沿着循环水管流动到锅炉周围再到水箱内,水箱内温度最高,随着安装循环水管从锅炉排烟管顶峰往下到锅炉周围,随着水流入,水温度降低锅炉排烟管壁温度,也降低锅炉排烟管出口温度,锅炉外壁温度同样降低,周围环境也有好评。
(2)本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具有自动补水功能,当水箱内水位过低,控制水阀打开,自来水经控制水阀从进入内循环水管后,从锅炉排烟管顶峰高度处往下流到水箱内,自动补充水源确保水箱内水位置正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锅炉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锅炉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所述锅炉包括炉腔2、排放口3和排烟管4,所述二次热源再利用装置包括内循环水管6和水箱5,内循环水管6绕设在炉腔壁体21、排放口壁体31和排烟管壁体41中,内循环水管6两端分别与水箱5连通,水箱5设置在锅炉上;水箱5中还连通有用于与取暖设备连接的外循环水管。炉腔2为锅炉中心,其一侧设置有锅炉入口1。
所述水箱5设置在排放口壁体31中,内循环水管6靠近排烟管4顶端管口42处还接驳有补水管8,补水管8通过控制水阀7与自来水管连接。
所述内循环水管6和外循环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控循环水泵9和第二温控循环水泵10。当锅炉起初工作时水箱内水温度不高,会启动第一温控循环水泵把水箱内水经抽调到锅炉排烟管顶峰进入内循环水管回落到水箱内,直到水箱内水温度合符设定温度,第一温控循环水泵自动会停。外循环水管由两条管道11、12构成,两条管道11、12的一端分别与水箱5连通,其中,一管道上接驳有所述第二温控循环水泵10。取暖设备为发热源板13,发热源板13中设置有散热管14,散热管14的两端分别与两条管道11、12的另一端连通。水箱内高温度水经外循环水管与温室每块发热源板的散热管14不断循环传送,使温房内每块发热源板不断发出热源令温室温度得到保证,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备取暖烘干有湿润水份物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永全,未经陈永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25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