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表面处理薄片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32210.7 | 申请日: | 2012-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5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 发明(设计)人: | 任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市群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C1/00 | 分类号: | C09C1/00;C09C1/62;C09C3/06;C09K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处理 薄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特种光学变色颜料领域,特别是无毒、无重金属的光变颜料,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颜料级的表面处理薄片。
背景技术
光学变色颜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问世以来,在印刷行业被广泛应用于货币、签证、各种有价证券、香烟、酒标的防伪。在国内如100元、50元人民币上都用上了该光变颜料随视角变色的一线防伪技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环保要求,尤其重视重金属的超标现象。目前很多行业都对印刷企业的印刷产品提出无重金属,或规定重金属在一个非常小的、不影响人类健康的合理范围。而市面上现有的光变颜料在重金属方面都严重超标,往往是行业要求的重金属含量下限的上万倍乃至几十上百万倍。
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光变颜料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高效、低成本生产;另外一方面是技术上难以攻克。要想避开重金属,目前视乎还没有很好的技术办法,这是因为:光学变色颜料其核心薄膜结构是以金属反射层为对称中心层,两边分别是介质层、金属吸收层共5层薄膜结构,要想避开重金属,金属反射层、金属吸收层都要跟换新材料。这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技术问题:(1)各金属层在光学变色薄膜结构中的功能作用;(2)与介质层之间的结合力,结合力不好,很容易发生层与层之间的分离,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光变薄膜结构,也就失去了光学变色薄膜颜料的性能;(3)高度的抗腐蚀性能。
为了避开重金属,铝、钛、铝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无疑是光变颜料中金属层很好的替代材料,但这两种材料在纳米薄膜状态下很容易氧化,以铝、钛的氧化物出现,如铝被氧化成氧化铝薄膜,钛被氧化成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钛等,而且这种氧化反应是自然发生的,即在自然条件下,只要与大气接触,就被氧化;而且还存在时间上的延续氧化问题,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延长,氧化成厚度逐渐增加。这样,以铝、钛、铝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在光变颜料结构中做最外层的吸收层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众所周知,光学变色颜料是在高真空条件下,以高能量的电子束在基底上依次将固态的镀膜材料变成气态的然后在基底上沉积下来,或以其他的方式制备,但都有一个共性---在高真空条件下制备。因此,像钛、铝这样活性极强的金属,在高真空下形成纳米薄膜,制备光学颜料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制备完毕,需要暴露大气收集,这样最外层的铝、钛、铝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就很容易发生上述的氧化。
同时,制备的光学变色颜料需收集、烘干、粉碎等一系列工序,在加上库存时间,时间周期非常长,氧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制备的光学变色颜料失去变色效果,或者效果不鲜艳,或由于氧化程度不同,各批次效果不稳定等等一系列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无毒、无重金属的、抗腐蚀性极强的颜料级的表面处理薄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表面处理薄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铝、钛、铝基复合材料或钛基复合材料反射层,其具有第一主表面和相对的第二主表面;
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反射层的第一主表面上,其具有相对的第一外表面;
第二介质层,位于所述反射层的第二主表面上,其具有相对的第二外表面;
第一吸收层,其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的第一外表面上,其具有相对的第三外表面;
第二吸收层,其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二第一外表面上,具有相对的第四外表面;
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吸收层的第三外表上;以及
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吸收层的第四外表上。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或第二保护层采用折射率小于2.3的介质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或第二保护层采用硫化锌、二氧化钛或一氧化钛。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或第二保护层均采用折射率小于1.65的介质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或第二保护层均采用二氧化硅或氟化镁。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的厚度相同,其厚度介于0.1 -1000纳米之间。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5-50纳米。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是在真空条件下形成的。
所述第一吸收层和/或第二吸收层是铝、钛、铝基复合材料或钛基复合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第二吸收层具有相同的物理厚度,其厚度介于1-20纳米。
所述第一、第二吸收层的厚度介于4-15纳米。
所述第一、第二吸收层为铝质吸收层,其厚度介于6-11纳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市群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市群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22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板材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通用性磁钢装箱组分离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