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1992.2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4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恩斯克转向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064 | 分类号: | F16D1/064;F16C3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城区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柱 轴承 铆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铆接结构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轴承在管柱上的轴向固定方法先是用锯条在管材上手工锯出所需铆接点的宽度和深度,再用下具将锯出的铆点慢慢的敲击压弯,直至贴合轴承外圈端面而达轴向固定的目的。由于轴承轴向固定一般需8个均匀分布的铆点,所以,加工工效极慢,一个人铆接完一件至少需10分钟,加之手工锯各个锯点不均布、每一铆点每个锯路的深浅不一等,特别是锯路外观极差,用户意见极大,又严重的影响了生产进度。
现有技术中也有用及其或治具来加工管柱上的铆接点,然而旧的轴承铆接方式是通过铆接爪把管柱端面撕裂后弯曲从而把轴承铆紧,由于只是几个点铆接,其它地方是原管柱的形状,这不仅减小铆接的力度,同时又影响客户安装对手件时,不容易安装且容易把对手件刮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该铆接结构铆接强度大、结构紧凑且有利于安装对手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包括有管柱和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包括有一主体和铆接部,该铆接部为主体一体延伸出并全周向内折弯形成,所述轴承穿过管柱并与管柱铆接部过盈配合,该管柱与轴承为全周铆接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包括有一主体部和用于与对手件相对接的对接部,该对接部位于主体部与铆接部之间,该对接部的管径小于主体部的管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接部设置有扣接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接部设置有第一对接筒体和第二对接筒体,该第一对接筒体位于主体部与第二对接筒体之间,该第二对接筒体管径小于第一对接筒体管径,该第二对接筒体端部一体延伸出前述铆接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方案可知:
该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是管柱全周铆接,管柱表面全周比较光滑且有圆周过渡,如此比较容易安装对手件且不易把对手件刮伤。同时铆接的治具强度较高,管柱与轴承之间的铆接强度较大、寿命较长,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组装示意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管柱与轴承铆接出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管柱
11、铆接部 12、主体部
13、对接部
131、第一对接筒体 132、第二对接筒体
14、扣接孔
2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2所示,其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包括有管柱10和轴承20。
其中,该管柱10包括主体和铆接部11,主体包括有一主体部12和用于与对手件相对接的对接部13,该对接部13位于主体部12与铆接部11之间,该对接部13的管径小于主体部12的管径。所述对接部13设置有第一对接筒体131和第二对接筒体132,该第一对接筒体131位于主体部12与第二对接筒体132之间,该第二对接筒体132管径小于第一对接筒体131管径,该第二对接筒体132端部一体延伸出前述铆接部11。该铆接部11为主体11一体延伸出并全周向内折弯形成。该第二对接筒体设置有一扣接孔14。
该轴承20穿过管柱10并与管柱10铆接部11过盈配合,该管柱10与轴承20为全周铆接结构。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管柱10固定,再把轴承20压入到管柱10中,然后上治具一边进行旋转,一边进行下压的动作,在过程中,上治具呈八字形,在慢慢下压过程中同时进行旋转,把突出轴承20面的管柱10部分慢慢向中心弯曲,从面把轴承20铆紧。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该管柱与轴承的铆接结构是管柱全周铆接,管柱表面全周比较光滑且有圆周过渡,如此比较容易安装对手件且不易把对手件刮伤。同时铆接的治具强度较高,管柱与轴承之间的铆接强度较大、寿命较长,成本降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和等同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恩斯克转向器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恩斯克转向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19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型室内吊挂式水冷新风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固定灯杆的尖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