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银无害化负压收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1428.0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7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郑骏;陈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D3/38 | 分类号: | A62D3/38;A62D101/43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银 无害化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集器,尤其涉及一种水银无害化负压收集器。
背景技术
水银血压计在我国医疗机构大量使用。因为水银性质稳定,配合柯式音听诊法,一直以来是血压测量的金标准,其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优于采用振荡法的电子血压计。近年来,水银血压计的使用因环保因素处于被动的境地。如果将水银血压计更换为电子血压计,成本将上升10-100倍,将极大地浪费医疗资源。其他采用水银的医用工具,如体温计也有相同情况。
汞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是室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俗称水银。汞的原子序数80,原子量200.61,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毒物。汞在常温下即能蒸发而污染空气,随着温度增高其蒸发量也增加。汞几乎不溶于水,可以溶解于Na、K、Au、Zn、Cd、Sn、Pb等金属形成汞齐。汞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宜与氧作用,但易于硫作用生成硫化汞,与氯作用生成氯化汞(升汞)及氯化亚汞(甘汞)。硫化汞、氯化亚汞具有不于水的特点。
汞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汞的毒性因其化学形态而有很大的差异。经口摄入体内的元素汞基本上是无毒的,但通过呼吸道摄入的汞具有高毒性;一价汞基本上是无毒的,但人体组织和红细胞将一价汞氧化成为高毒毒性的二价汞。长期吸入汞蒸气和汞尘可引起慢性中毒,其症状主要有体力减退、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等中枢神经系统。
水银(Hg)作为具有挥发性的无机化工单质产品是有挥发性和毒性的。水银温度计、血压计或其他有汞设备不小心打破后,水银在不小心洒到地面后会形成很细微的小颗粒附着在地面、墙壁或衣物上。如果不进行处理,水银(Hg)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缓慢挥发,长期产生有毒气体危害人群的健康。尤其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伤害是无可逆转的,会对妇女的生育和儿童的神经发育造成很大的伤害!水银(Hg)的常规处理方法为:将硫磺粉洒到地面上,待硫磺粉与汞的小颗粒完全融在一起,形成固态的、无毒汞的化合物后,扫拢、收集、密封并丢弃。
汞(Hg)在常温下与硫(S)反应易生成硫化汞(HgS)。 .硫化汞(如图1),化学式HgS,分子量232.65,为红色六方(或粉末)和黑色立方(或无定形粉末),密度8.10g/cm3,583.5℃升华,难溶于水,无毒。在自然界中呈红褐色,称为辰砂或朱砂。硫化汞是硫和汞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HgS。不溶于水。 HgS 是双晶(dimorphic)晶体,如: 红色的朱砂(α-HgS),其结构为自然存在的汞最普遍的形态。
由于汞(Hg)在常温下与硫(S)反应速率慢,大于4个小时。跌落后表面粘附灰尘或混合杂质的水银(Hg)更加不容易与硫磺(S)反应完全成硫化汞(HgS)。而且硫磺(S)不宜获得,撒落的水银收集困难。即便收集后,密封方法很难被非专业人士掌控得当。这使得采用传统方法在公共场所或家庭处理水银(Hg)撒落的方法有诸多不便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方法反应慢,收集难,密封不当的困难,提供一种水银无害化负压收集器。
水银无害化负压收集装置包括集液反应瓶、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第一吸引管接头、吸引软管、吸引口、第二吸引管接头、通气软管、过滤网、轻质油、水、硫磺粉;集液反应瓶上设有瓶盖,瓶盖上插有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第一吸引管上端通过第一吸引管接头与吸引软管一端相连,吸引软管另一端设有吸引口,第二吸引管上端通过第二吸引管接头与通气软管相连;集液反应瓶内上部设有过滤网, 集液反应瓶内下部装有轻质油、水、硫磺粉,在吸引口上设有清扫器。
所述的清扫器包括通气管、集液槽、软毛;集液槽上方设有通气管,集液槽下方设有软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收集撒落水银的方法简单有效,水银密封环境中可安全地完成充分反应,最终实现丢弃。该产品,是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环保效益高,有利于生产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水银无害化负压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扫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集液反应瓶1、吸引口第一吸引管2、第二吸引管3、第一吸引管接头4、吸引软管5、吸引口6、第二吸引管接头7、通气软管8、过滤网9、轻质油10、水11、硫磺粉12、通气管13、集液槽14、软毛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14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