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缩天然气减压撬专用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0895.1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1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爱信雅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3/00 | 分类号: | F16L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 天然气 减压 专用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压缩天然气减压撬专用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压缩气体在减压调压过程中,因气体体积变化,产生吸热现象,在调压器的减压阀芯部位易产生“冰堵”现象。使出口气压产生波动,甚至使减压系统减压失效。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在管路上加装热水循环水套,为气体加热。循环热水采用锅炉或其他热水器加温。此方法设备体积大,加热温度不稳定,工作效率低,能耗高。对于热容值较高的压缩天然气特别不适应。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天然气减压撬专用加热装置,设备体积小,温度稳定,效率高。能有效解决“冰堵”现象,使出口压力稳定,满足使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缩天然气减压撬专用加热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加强肋,箱体内设置有电加热器、换热介质和气路管道,所述换热介质为防冻防锈液,气路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气口和出气口,气路管道与电加热器不接触;箱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箱体顶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电加热器通过防爆电气管线与控制显示箱电连,控制显示箱中设置有温度调节器。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为碳钢保温箱,进气口上设置有压力表,所述气路管道为不锈钢盘管,出液口上设置有放水阀。
作为优选,所述防爆电气管线设置于箱体侧壁的防爆接线盒中,箱体侧壁设置有液位计和温度表,温度表伸入换热介质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电加热器在箱体中对换热介质加热,使气路管道预热,使其通过减压阀时,不会使减压阀冻结,设备体积小。箱体为碳钢保温箱,节约能源,提高热效率。气路管道采用不锈钢盘管,提高换热效率。换热介质为防冻防锈液,可防止在气温较低,装置未使用时,换热介质结冰的情况发生;另外箱体为钢结构,采用防冻防锈液可防止铁锈的产生。液位传感器可实时监控换热介质是否足够,低于下限时,在控制显示箱报警提示。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换热介质的温度,并可通过控制显示箱设置温度,使加热温度恒定。防爆电气管线及防爆接线盒让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温度表和液位计方便人们在外部确认换热介质的温度和液位,非常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压缩天然气减压撬专用加热装置,包括箱体5,箱体5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加强肋,三角形加强肋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箱体5为碳钢保温箱,方便本实用新型的保温,节约能源。箱体5内设置有电加热器9、换热介质11和气路管道12,所述换热介质11为防冻防锈液,气路管道12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气口1和出气口4,气路管道12与电加热器9不接触;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气路管道12为不锈钢盘管。进气口1上设置有压力表2;箱体5上设置有进液口3和出液口7,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出液口7上设置有放水阀8。箱体5顶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4和温度传感器15,液位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和电加热器9通过防爆电气管线与控制显示箱电连。控制显示箱中设置有温度调节器,可以实时控制箱体5中换热介质11的温度。液位传感器14可实时监控换热介质11是否足够,低于下限时,在控制显示箱报警提示。温度传感器15可实时监控换热介质11的温度,并可通过控制显示箱设置温度,使加热温度恒定。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箱体5侧壁设置有液位计6和温度表13,温度表13伸入换热介质11中;方便人们在外部确认箱体5内的换热介质11的剩余量以及箱体5内的温度,便于控制。所述防爆电气管线设置于箱体5侧壁的防爆接线盒1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爱信雅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爱信雅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08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