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除氧水箱水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2408.7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9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周平;阮祥志;黄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3/10 | 分类号: | F16K13/10;F22D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水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水封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在除氧水箱正常运行压力范围内能够补满水的除氧水箱水封装置。
背景技术
大气式热力除氧器工作压力为0.02MPa,最大压力为0.04MPa。因为安全阀最低整定压力为0.1MPa以上,所以不能使用安全阀作为泄压装置,而使用水封筒来充当泄压装置。当除氧器水箱内压力上升到最高时,水封装置内外压差大于水封装置中水柱压力,水封装置内汽水压力平衡被破坏,水封装置内的水被挤压排出,除氧器水箱内蒸汽通过水封装置源源不断排至大气,将除氧器水箱内压力泄放到正常值,保证除氧器水箱不因超压而爆破。
因除氧器水箱超压冲破水封后,水封装置中几乎无水,如果在除氧器工作压力0.02MPa下对水封装置补水,那么则是补进一点水马上被里面的蒸汽吹出,根本就无法正常封闭水封装置。目前实际运行中只能降低除氧器工作压力到0MPa,然后才能将水封装置中水补满,再缓慢提升除氧器压力至工作压力。然而降低和恢复除氧器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全厂热力系统平衡变化,影响锅炉蒸发量和发电机发电量,调节起来有难度,浪费了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除氧器正常运行压力范围内能够补满水的除氧水箱水封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氧水箱水封装置,其包括有水封筒,该水封筒由外层钢管及套设于外层钢管内的内层钢管组成,内外两层钢管之间为水封的容积,该外层钢管顶端与底端封闭,该外层钢管侧壁上方设有通向大气的泄压管,该水封筒的外层钢管顶端设有补充水封筒用水的脱盐水管,该脱盐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该内层钢管两端开口,顶端开口处通过一管道连接除氧水箱上方的汽空间,该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
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除氧水箱之间设有备用泄压管,该备用泄压管上安装有第三阀门。
本实用新型在除氧水箱和水封筒之间设置第二阀门,该第二阀门和除氧水箱之间设有备用泄压管,水封筒内的水封因除氧水箱超压而被破坏时,在确保除氧水箱压力安全下,不必降低除氧器工作压力,可顺利将水封筒中补满水,让水封装置恢复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氧水箱水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达到的效果有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附图并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除氧水箱水封装置,其包括有水封筒1,该水封筒1由外层钢管10及套设于外层钢管10内的内层钢管11组成,内外两层钢管之间为水封的容积,外层钢管10顶端与底端封闭,外层钢管10侧壁上方设有通向大气的泄压管2,水封筒1的外层钢管10顶端设有补充水封筒1用水的脱盐水管3,该脱盐水管3上设有第一阀门4,水封筒1的内层钢管11两端开口,顶端开口处通过一管道连接除氧水箱8上方的汽空间,该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5,该第二阀门5与除氧水箱8之间设有备用泄压管6,该备用泄压管上安装有第三阀门7。
如图所示,除氧水箱8正常工作时,第二阀门5开启,第一阀门4和第三阀门7关闭,水封筒1中的水柱静压等于除氧水箱8的工作压力,由水封筒1的水将除氧水箱8和外部大气隔离,维持除氧水箱8的正常工作压力。当除氧水箱8的压力超压时,水封筒1中水被挤压上升并通过泄压管2排出,除氧水箱8通过水封筒1和泄压管2直接与大气接触,除氧水箱8的压力下降到正常值,泄压管2中不断冒出蒸汽,此时先开启第三阀门7,再关闭第二阀门5,泄压管2不再冒出蒸汽,然后再开启第一阀门4通过脱盐水管3往水封筒1中补充脱盐水,直至泄压管2中有水连续流出为止,再关闭第一阀门4,开启第二阀门5,最后关闭第三阀门7,水封重新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在除氧水箱和水封筒之间设置第二阀门,该第二阀门和除氧水箱之间设有备用泄压管,水封筒内的水封因除氧水箱超压而被破坏时,在确保除氧水箱压力安全下,不必降低除氧器工作压力,可顺利将水封筒中补满水,让水封装置恢复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24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