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3089.3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5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彦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彦泽 |
主分类号: | F16L3/16 | 分类号: | F16L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孙民兴 |
地址: | 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消除 管道 沉降 变化 应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线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石油化工、油气储运等领域地上工艺管道敷设均采用固定或滑动管托支撑,一旦管托基础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变化,管线便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严重时会形成应力破坏,使管线及管网设施泄露,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给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需要一种装置能够简单操作就能保持管线水平,避免应力的发生、及时缓解应力突发产生和保障管网的平稳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解决了传统的分布器装置不能按圆心角均等分配、不能消除因床径增大而引起的床内的不均匀性、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设计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包括帽体、弹性物、可升降本体和座体;
所述帽体,设置在所述弹性物的上端;
所述弹性物,所述弹性物的上端设有所述帽体,并且所述弹性物的下端设有所述可升降本体;
所述可升降本体,在所述座体上进行可升降。
优选地,所述弹性物为弹簧或套簧。
优选地,所述弹性物的下端与所述可升降本体之间设有垫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垫板下方还设有轴承。
优选地,所述座体的下方设有轴承,通过在所述座体设的凹槽与所述轴承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座体上设有螺纹,并且所述可升降本体的升降是通过所述可升降本体在该螺纹上旋转。
优选地,所述弹性物封闭于所述可升降本体的钢桶内。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简单、简单操作就能保持管线水平,避免应力的发生、及时缓解应力突发产生和保障管网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整体立体图。
1、帽体 2、套簧
3、垫板 4、可升降本体
4a、可升降本体钢桶 5、座体
6、旋转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首先,用测重仪器测出支墩受力数据,根据受力情况设计套簧2和可升降本体4、座体5。套簧2的利用扩大了弹簧整 体外径、增大上下两端接触面积、增加了弹簧压缩比,并将套簧放置在可升降本体钢桶4a内,使得套簧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有更加提高;机械升降采用(正扣或反扣)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达到升降目的。在可升降本体4内和座体5底部设置旋转轴承6,以减小升降操作时的转动阻力。在套簧2下方设有垫板3和旋转轴承6,使得可升降本体4可轻易左右旋转。按照图1所示各组件从下至上顺序安装形成。将其放在管线支墩基础的平板上,用专用手柄旋转可升降本体4和座体5,使弹簧达到最佳承重状态、管线达到平整状态即可,然后进入观察期。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消除管道沉降变化的应力装置整体立体图,如图2所示。以人工定期观察为主,观察部位主要在可升降本体4轴线方向的刻度上,如果本基础发生沉降,整个装置和被支撑管线也随之下降,该部分管线重力开始分解,使得本装置受力减小弹簧弹力保持不变,此时弹簧弹力大于管线压力,使套簧2伸长,帽体1底边就会沿刻度上升,则需调节可升降本体4上升至原始刻度,使管线该点压力与套簧弹力达到平衡。行程不够就增加充填钢板数量或厚度。反之,做下降调试。使管线及阀件始终保持平整状态。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对本发明做出的简单改进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彦泽,未经徐彦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30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