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空调释放高浓度负离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2121.8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6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范国良;范雪玲;徐廷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国良;范雪玲;徐廷洁 |
主分类号: | B60H3/00 | 分类号: | B60H3/00;A61L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空调 释放 浓度 负离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空调释放负离子技术
技术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已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家庭,然而,当人们为购置到一辆新车而高兴时,却忽略了汽车内的环境污染。据资料报导,一辆新车,汽车内的有害物质高达20余种:甲醛和乙苯含量,在几个月后才逐渐减少,顶篷、座椅、底垫释放的有害物质最多,顶篷排出苯和苯乙烯,座椅排出甲醛,底垫排出甲苯、苯乙烯和二甲苯,还有仅表盘排出的苯乙烯和二甲苯等有害物质。车辆使用一年,按年度行驶2万公里计,车内细菌、病毒、烟尘、化学污染等有害物质高达百种以上。根据一份对9种车型38辆新车进行车内有害物质检测实验报告表明,甲醛和苯、甲苯、二甲苯致癌物质超过国际标准至少五倍以上。为此,人们都在设法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提高车内环境空气质量。
科学研究和人们亲身体验证实,负离子对改进空气质量、净化空气、促进人们身体健康非常有益,采用负离子技术制成的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是一种有效方法。日本赛路美(SERUMI)医疗所株式会社利用2006年的专利技术(专利号369490),推出赛路美(SERUMI)MIS-07型车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作为空气净化器,置于车内使用,该仪器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推出了利用“电晕放电法”产生负离子的小型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北京金洁都科技开发公司推出第三代兰极光车用金属空气净化器,都是插入车内点烟孔中使用。据报导,目前,欧、美、日本还风行一种兰极光KINGJADER活氧/负离子车用空气净化器。采用“电晕放电”制成的小型负离子发生器或空气清新器,由于是采用高压放电“电离”空气产生负离子,不可避免会伴随产生臭氧,尽管释放负离子的浓度高,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负离子产生量少。日本赛路美医疗器株式会社的MIS-07型车用负离子发生器,采用了负离子功能材料释放负离子,是一种利用天然矿物产生负离子的好方法,具有不产生臭氧,经济、释放负离子浓度高的优点,但仍需采用高电压,且设备复杂,同时作为一种空气净化器,还需另置车内,占用车内空间。
近期,本实用专利申请人提出了利用负离子功能材料产生高浓度负离子的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195423.3)。本项实用新型是在上述申请的发明专利工作原理基础上,结合车用空调系统的特点提出的,可用于车内释放高浓度负离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空调释放高浓度负离子装置,能够简单、经济、有效地实现汽车空调释放高浓度负离子,以净化车内空气,改善车内环境空气质量,促进人体健康,绝不会产生臭氧,避免了采用“电晕放电”法产生负离子的小型负离子发生器放置在汽车内净化空气会伴随产生臭氧,对人体不利,以及虽然产生的负离子浓度高,但产生的负离子量很少的问题;解决了利用日本专利技术采用负离子功能材料制成的车用负离子发生器,仍需采用高压电且设备复杂、占用车内空间问题。
本实用新型高浓度负离子产生装置由汽车空调支风道壳体、负离子功能材料、负离子功能材料载体、前盖板、后盖板、送气管(主风道供气管)、导风板和导风板的支持壳体等组成。支风道壳体与前盖板和后盖密封连接,构成一个封闭的腔体,负离子功能材料涂覆在腔体内表面产生负离子,从而构成由空调支风道壳体封闭内腔表面涂覆负离子功能材料形成的一个产生负离子、积累负离子的封闭的高浓度负离子产生室,载体内外表面涂覆负离子功能材料,置于高浓度负离子产生室 内,把封闭的负离子产生室分隔成多个负离子产生室,多个负离子产生室串接在一起,从而延长负离子产生室长度,延长了空调空气在负离子产生室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了负离子产生量。为了使汽车空调吹送到车内的空调空气达到并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清新空气中所含负离子浓度(1000~1500个/cm3)水平,串接后的负离子产生室总长度至少应在100mm范围以上。当支风道长度足够长(长于100~200mm),负离子产生室内可以不另放上述载体。为了增加经导风板吹送到车内空调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与高浓度负离子产生室连接的导风板的支持壳体内表面和导风板表面,也可涂覆负离子功能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国良;范雪玲;徐廷洁,未经范国良;范雪玲;徐廷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21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卡车上风窗玻璃
- 下一篇:车辆的空调参数调整装置